今天温岭的同仁发来了这么一则图片新闻:《缙云:一盏灭蚊灯一夜捕蚊一市斤》。此稿讲的是缙云的养骡专业户用上了温岭农民发明家研制的灭蚊灯,是温岭的作者特地翻山越岭赶到缙云去拍的。
不知大家认为这幅新闻照片拍得是否到位?如果是让你去拍你准备怎么去拍?
杭州国税李晓卫:应拍灯,灯是主角,结果去拍了蚊子,把蚊子做了主角。
桐庐传媒何小华:来一个灯的特写,人虚掉。
图片中心张蔚飞:李晓卫和何小华说的都有道理。
按我的理解,有这么好效果的灭蚊灯不多见,又出自一个农民发明家之手,更不容易,所以此稿具有一定的报道价值。
但人们关心的恐怕是这盏灯是怎么灭蚊的吧?所以现在这个画面上突出温岭农民发明家和这盏灯的缙云业主两个人,显然没抓住新闻要点。最有效的表现应当是等到晚上灭蚊灯点亮后再去拍,拍下无数蚊子上演壮观的“飞蚊扑火”场景,那才有说服力,才会让读者信服这是一盏高效的灭蚊灯。如果在天要黑不黑之际,用慢门拍,我相信画面效果会更好。(www.daowen.com)
问题是,要拍到这个能恰当地表现出新闻内容,又有强烈的形象表现力的画面必须等到晚上。但作者和农民发明家是大清早赶到缙云的,作者当时是否意识到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拍出我前述的效果?或者是虽意识到了但是否肯等到晚上呢?这恐怕都是问题。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拍的新闻照片缺乏应有的表现力、不生动,吸引不了读者?大家应当从这个例子中悟出点道道来。
很多时候拍好新闻照片并不难,拍不好的原因不外乎心情浮躁,不肯静下心来想想该怎么拍好它,以及要肯花时间、肯花工夫去拍!
义乌商报吕斌:学习了!如何把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刻,特别重要。说实话,有时到现场,或许是时间局促等,也难免顾此失彼。我也遇到过,回来一看,才感到应该用其他拍摄角度会更好些。
东阳日报包康轩:学习,张老师一语道出我现在心情浮躁,在应付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