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奏作品的时候,为了保持乐句的连续性,左手的颤指必须保持着相同频率的晃动,即使需要换指、换把的时候也不能停下来,这样,乐句才不会有中途中断或者切断的感觉。关于独立性,在演奏一些作品的时候,需要左手发力在某个特定的音上颤指,突出这个音的旋律性或者让这个音成为重音,让观众察觉到其重要性,达到理想的效果。
颤指的连续性十分重要,但在乐曲中真正运用颤指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颤指的音符之间没有连接,必须让前面的颤指动作停掉之后才能启动后面的音的颤指动作。颤指的连续性并不仅仅是颤指这一个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很多技术动作的综合运用。
1.颤指的重心方向。前面讲过,颤指的动作发力是朝向高把位的琴码方向向下发力,即将启动的颤指动作一定是重心向下的时候才能发力启动,而不是向上提的时候。
2.让肩膀和手臂发力。将重心集中在颤指的手指上,其他手指放松,这么做才能确保颤指在连接的时候手指重心迅速移动到下一个颤指手指上面,在惯性的作用下第一时间带动需要的颤指动作。在换颤指的时候,左臂的惯性动作要与手指保持一致,重心才能快速移动到下一个音。
3.把握好颤指连线的时间。演奏的时候,在琴上的任何动作都需要提前准备,前一组颤指动作转换到后一组颤指动作时,要按照固定的节拍进行转换。转换的时间点要把握好,不能提前或者往后拖延。
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或者乐曲的局部需要进行颤指的处理时,需要调节颤指的动作。比如,需要密集的、热烈的颤指效果的时候,要减小前臂摆动的幅度,而加快前臂和手指摆动的速度。身体会随着演奏自然前倾,演奏者需要更加专注和投入。需要柔和的、抒情的颤指的时候,则需要保持重心稳定,前臂和手指的幅度不需要太大。在调整颤指效果的时候,每个人能够调节的幅度不同,同时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所以在练习的时候,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加练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节力度和幅度。
颤指分为手指颤指、手腕颤指和手臂颤指。在做颤指动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因频繁和快速动作导致气血不足的情况,影响颤指的效果。为了让颤指的效果既满足音乐的需要又不让身体过度劳累,需要认识颤指的动作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颤指的连接和调整。颤指的动作跟身体有关系。经络贯穿身体的全部,通过经络,气血在全身运行。颤指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密集、强烈的颤指的时候,需要身体气血的支持。所以,演奏者平时也要多多锻炼身体,保证身体气血流通,充满活力。
关于需要用到颤指的大提琴作品,以海顿的《D大调协奏曲》为例。作为古典时期的作品,颤指比较注重理性,幅度不需要很大,音符的表现比较直接。《D大调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就有需要颤指的乐句。大提琴在D大调上进入颤指,表现得简洁、短小但又十分高贵与华丽。在演奏长音的时候,左手的颤指温暖明朗,十分饱满,为乐曲建立了良好的基调,让观众沉浸其中。接下来需要换到下一个音的颤指,这个颤指的技术难度较高,可能会产生乐音虚弱、仓促的感觉。这个时候,要加大颤指的密度,让乐音变得柔美华丽,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一乐句也是第一乐章的画龙点睛之笔。(www.daowen.com)
这个时候,颤指的手指伸展幅度大,需要高强度的拉伸,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前让身体舒展开来,否则可能会出现手臂痉挛和手指抽筋的情况。紧接着还有强调重拍的颤指。对于一连串的快速音符,在演奏的时候,如果一直在某个音上保持颤指,会让观众的耳朵产生疲倦。在开头的第一个e音时加入一些密集短小的颤指,强调重拍的存在,接着在第二拍、第三拍和第四拍中要避免使用这种方式。在乐句快要结束的时候,用手指颤指将乐音的色彩表达出来。颤指逐渐增强,能让乐句表现出更多的色彩。此外,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有很多重音,颤音要突出其重音的重要地位。在每一个重音开始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在重音时刻到来的时候,左手手指要马上发挥作用,不能有丝毫犹豫。在换弦、换指的时候,要尽量让手指立起来,以增加手指的力量。
如果手指没有立起来而是比较扁平的话会让触弦点发生变化,可能会因力量不够导致音准较低。第一乐章后半段的四分音符,在开始颤音时,幅度可以稍微大一些,但频率要稍微慢一些。每个音逐步逐层递进,加大颤音的力度和幅度,加快颤动的频率,从手腕颤音加强到手臂颤音,音响效果渐强起来,音乐走向高潮。但这个时候,演奏者要保持身体和呼吸的平稳和协调,精神上要从容镇定,不为音乐强大的张力和高潮所影响,做到循序渐进,力争演奏出最好的颤音。
第二乐章是慢板,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控制颤音,既不能过于激烈、强进,也不能拖沓、松散。随着音乐的缓慢进入,演奏者温柔地、均匀地进行颤音的动作。演奏出来的颤音要舒适、恬静,仿佛温柔的夜风,轻轻地吹拂着观众的心。接着,稍微用力,但依然不要打破这种恬静,就像进入甜美的梦乡一般,不想醒来,不想打破梦中甜蜜的意境。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跟前面两个乐章相比,第三乐章的旋律更加轻快活泼,左手的换弦、换音和换把位,要求每个音都要清晰准确。演奏旋律音的时候,用颤指能让音变得更强,让音乐的层次感增强,增加强弱对比的效果。
古典时期的作品需要左手颤指的技术支持,以达到美化音乐情感的效果,而这对颤指的连接和调整的演奏技法的水平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颤音运用比较多的另外一首德沃夏克的作品《寂静的森林》,由大提琴与乐队一起演奏。开始的时候,左手手腕颤音的幅度和力度要维持着饱满的姿态,随着高音的出现,颤音的幅度要加大,但频率要减慢,全身放松,手腕缓缓地摇动,目的是抒发更加悠长缠绵的情绪。乐句进行到中段,短促的节奏将情绪推向顶峰,左手的颤音要加快,配合着右手运弓的速度,紧凑的演奏仿佛浓郁的纠结在一起的情绪,让人喘不过气来,颤音短促、密集,但还留有一些空隙。在乐句中段的后半段,左手由大臂带动手指进行持续、不间断的颤音动作,手臂后拉到尽量舒适的位置,给予手指充分的向下的力量。每个手指都单独进行颤音的动作,让每个音的频率保持一致并且得到充分的颤动。音与音之间的转换连贯起来,让乐曲的感情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乐曲结束的时候,颤指的动作频率放缓,幅度减小。在换指、换把、换弦的过程中,颤音的动作依然持续着,连续性能让乐曲更加流畅。随后,加大颤音的频率和幅度,达到手腕颤音的最高点,使乐曲的感情达到高潮,随后又慢慢退回,直至结束。
颤音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技术分量,颤音连接和调整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表达出乐曲的音乐情感,让音色丰满深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