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为秦所灭之后,秦王朝最终又为汉所取代。“汉承秦制”,从制度层面上看,确实如此。但是,从民风民俗层面上看,在“三楚”之地仍然保存着楚文化的强大优势。《史记·项羽本纪集解》引孟康语曰:“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81]《史记·货殖列传》也明确说,淮河以北的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的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从战国末期的政治格局来看,江陵、吴、彭城乃是楚人活动的核心地带。楚国在战国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受秦攻击,屡次迁都,使其政治文化中心亦多变动。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郢,顷襄王被迫东迁至陈(今河南淮阳)为陈郢。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为避秦、韩、魏兵锋,又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再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几次迁都选择在淮河流域,那么,不仅江淮地区,就是黄淮地区的南部,也与荆楚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即或是时至金元时代,黄淮地区的南部仍为楚地之称,如党怀英曾为金朝命官出使南宋,由淮河而下,过淮阴,至高邮而作《奉使行高邮道中》,其中第一首云:“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蹚跲船鸣浪,联翩路牵泥。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高邮是今江苏的一个县级市,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所谓“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实指高邮为楚地,所以,“三楚”之地,以江陵、吴、彭城为核心,包括两湖地区以及河南、山东南部地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陕西、四川等部分地域,自战国中至汉初,江淮流域则为荆楚文化核心区域,当时亦称“三楚”,近、现代从上述地区所出土的楚文物更能说明问题。[82]“三楚”涵盖了楚国强盛时期直至汉初的地理范围,同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在这一文化圈中所体现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并不因一次战争或一次重大的政治事变而改变。秦灭楚之后,楚地的风俗并不因秦人的占领而有所改变,《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所反映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语书》是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四月初二日南郡太守发给本郡各县、道的一篇文告,文告中说:
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以法(废)主之明法也,而长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于邦,不便于民。[83]
楚人乡俗如故,反映出楚文化的根深蒂固。再如楚人剽疾好战,难与争锋。《荀子·议兵》就说过:“楚人剽疾”,《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对刘邦之语:“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周亚夫语:“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扬雄亦云:“……南巢茫茫,多楚与荆。风剽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84]所谓“剽疾”、“剽轻”、“风剽以悍,气锐以刚”,就是楚人性格中较易受到情感激荡而显得躁急、强悍的性气,显然这里说的就是楚人的性格特点。固有的文化习俗与性格特点,使其对源远流长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楚歌有着特别的偏好,《汉书·地理志》在论及三楚地区的文风时,首先就指出这里楚歌之盛:
粤既并吴,后六世为楚所灭。后秦又击楚,徙寿春,至于为秦所灭。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85](www.daowen.com)
这里提到了楚歌传唱的三个地区,一是在楚国故都纪郢,即纪南城,战国时以屈原、宋玉为中心;二是在江南吴、会,汉代以吴王刘濞为中心;三是在淮南寿春,以刘安为中心。其实,楚歌在彭城地区亦甚为流行。刘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十分欣赏楚歌,而且自己创作楚歌。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写道:
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声遂亦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楚,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86]
他的《大风歌》《鸿鹄歌》就是汉代楚歌中的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当项羽垓下被围,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时,使项羽大惊不已,直到最终自刎而亡,楚歌成了刘邦动摇项羽军心的工具。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风俗”下记载:“汉中风俗与汝南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力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87]明代李贤《明一统志》论襄阳郡亦云:“其民尚文,其俗尚侈、尚礼义经藉,其俗朴陋,信巫鬼,重淫祀,人民朴野,俗好楚歌,劲悍决烈兼秦楚之俗。”[88]以上事例均说明丰厚的“三楚”文化为汉代楚歌流行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土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