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研究的发展以双向电泳技术作为核心。双向电泳由Farrell于1975年首次建立并成功地分离约1 000个E.coli蛋白,并表明蛋白质谱不稳定,而是随环境而变化。双向电泳原理简明,第一向进行等电聚焦,蛋白质沿pH梯度分离,至各自的等电点;随后,再沿垂直的方向进行分子量的分离。目前,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能分离出10 000个斑点(Spot)。当双向电泳斑点的全面分析成为现实的时候,蛋白质组的分析变得可行。
样品制备(Sample prepareation)和溶解同样事关2-DE的成效,目标是尽可能扩大其溶解度和解聚,以提高分辨率。用化学法和机械裂解法破碎以尽可能溶解和解聚蛋白,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对IEF(isoelectric focusing)样品的预处理涉及溶解、变性和还原来完全破坏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并除去如核酸等非蛋白物质。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一步完成蛋白的完全处理。近来,在“变性剂鸡尾酒”中,含14~16个碳的磺基甘氨酸三甲内盐(ASB14~16)的裂解液效果最好。而离液剂2 mol/L硫脲和表面活性剂4%CHAPS的混合液促使疏水蛋白从IPG(Immobilized pH gradients)胶上的转换。三丁基膦(Tributyl phosphine,TBP)取代β-巯基乙醇或DTT完全溶解链间或链内的二硫键,增强了蛋白的溶解度,并导致转至第二向的增加。两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增加蛋白的溶解度,作为互补试剂会更有效。在保持样品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可利用核酸内切酶去除核酸(DNA)。低丰度蛋白(Low abundance protein)在细胞内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代表蛋白质组研究的“冰山之尖”,故分离低丰度蛋白是一种挑战。亚细胞分级和蛋白质预分级、提高加样量(已达到1~15 mg级的标准)、应用敏感性检测,可以提高其敏感性。如一种多肽免疫2-DE印迹(MI-2DE)是利用几种单克隆抗体技术来分析和检测。提高组蛋白和核糖体蛋白等碱性蛋白(basic proteins)的分离是另一难点,由于碱性pH范围内凝胶基质的不稳定及逆向电渗流(EOF)的产生,对pI(等电点)超过10的碱性蛋白,通过产生0~10%的山梨醇梯度和16%的异丙醇可减少之,亦可用双甲基丙烯酰胺来增加基质的稳定性。
2-DE面临的挑战是高分辨率和重复性。高分辨率确保蛋白最大程度的分离,高重复性允许进行凝胶间配比(match)。对2-DE而言,有3种方法分离蛋白:① ISO-DALT(isoelectric focus)以O’Farrell’s技术为基础。第一向应用载体两性电解质(Carrier ampholyte,CA),在管胶内建立pH梯度。随着聚焦时间的延长,pH梯度不稳,易产生阴极漂移;② NEPHGE(Non-equilibrium pH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用于分离碱性蛋白(pH>7.0)。如果聚焦达到平衡状态,碱性蛋白会离开凝胶基质而丢失。因此,在等电区域的迁移须在平衡状态之前完成,但很难控制;③ IPG-DALT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t,IPG)的出现解决了pH梯度不稳的问题。IPG通过immobiline共价偶联于丙烯酰胺产生固定的pH梯度,克服了IEF的缺点,从而达到高度的重复性。目前可以精确制作线性、渐进性和S形曲线,范围或宽或窄的pH梯度。新的酸性pH 3~5或碱性pH 6~11的IPG凝胶梯度联合商品化的pH 4~7的梯度可对蛋白质形成蛋白质组重叠群(Proteomic contigs)从而有效分离。(www.daowen.com)
分离后的斑点检测(Spot detection)很重要。需考虑反应的线性、饱和阈/动态范围、敏感性、对细胞蛋白群的全体定量分析的适应性、可行性。目前,没有一种蛋白染色覆盖广泛的浓度和PI及分离后分析技术。银染已成为一种检测2-DE的流行方法,可检测少到2~5 ng的蛋白,因此较考马斯亮蓝R-250敏感。多数糖蛋白不能被考马斯亮蓝染色,一些有机染料不适于PVDF膜。放射性标记不依赖其代谢的活性,并仅适于对合成的蛋白质检测。另有一种改良的2-DE(差异凝胶电泳),即应用两种不同的染料荧光标记两个样品,使在同一凝胶上电泳后的凝胶图像为两个,避免了几种2-DE的比较,可在纳克级进行检测。
较早期相比,2-DE有两个主要的进步:首先,极高的重复性使有机体的参考图谱,可通过Internet获得,来比较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状态的基因表达;其次,高加样量使得2-DE成为一项真正的制备型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