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院校层面保障措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院校层面保障措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数量繁多,差异较大。此外,在构建课程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根据高职和本科两个教育阶段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安排,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资格证书划分为专业证书和外语证书两大类,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由初级到高级的一体化设计。

院校层面保障措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1.建立覆盖多数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

标准决定质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可知,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造成其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贯通较为通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数量繁多,差异较大。一方面,很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来制订课程计划,以此导致不同学校在课程标准、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材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跨地区和跨专业流动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高职和本科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而且主管部门各有不同,导致了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显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向更高层次流动和继续升学的可能,学生既难适应职业岗位和工作区域的迁移,也难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确保贯通培养项目实施的有效性,需要采取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建立覆盖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

建立包括覆盖多数专业的中高职课程标准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同时考虑到学生选择就业或升学的双重可能性,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来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需要针对不同地区设计出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同地区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对适合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进行规划和开发,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区域和岗位适应性,不至于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建立课程标准体系的时候,还需要在知识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层次衔接设计,为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在构建课程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

2.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机制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应的职业,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学校教育通向工作世界的渠道,让学生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执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时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通过特定的课程设置得以实现。所以,贯通培养项目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而职业资格证书则充当了其衔接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因此,贯通培养项目需要坚持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构建系统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机制,使高职—本科的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适应。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相应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进一步设置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如高职可以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三个模块的必修课,与本科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课四个模块的必修课相对接;同时,设置推荐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训拓展课三个模块的选修课,与应用本科的公共拓展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实践拓展课四个模块的选修课相对接。学生学完高职阶段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可以直接考取相应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学完本科阶段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可以直接考取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对应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www.daowen.com)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应将高职—本科两个阶段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进行一体化的衔接。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高职阶段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师证书(四级)、中级口译证书(中级)、国际贸易业务员证书(四级)、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初级)等4类证书;本科阶段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大学英语证书(专业四级)、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中级)、国际贸易师证书(三级)、跨境电子商务师证书(三级)、高级口译证书(高级)、FIATA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证书(国际证书)、商务策划师证书(中级)等8类证书。根据高职和本科两个教育阶段(共14学期)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安排,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资格证书划分为专业证书和外语证书两大类,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由初级到高级的一体化设计。如此,学生在不同学习期限内完成不同的课程学习任务,能够获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完成规定的整个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后,能够取得高职—应用本科一体化设置的全套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进入工作岗位胜任相关职业工作。在此种一体化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体系的严格要求下,贯通培养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3.建立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制度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最为集中的体现,理应是一个兼具灵活性和联系性的生态系统。高职与本科的贯通和衔接,需要以具有这种灵活性和联系性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这也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制来为其做支撑。

一方面,贯通培养项目的实施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实施上,而课程实施的支撑主要在于学制和课程的编排与设计。为确保贯通课程实施的有效进行,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实用性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学制与课程编排。贯通培养项目在学制上,就时间跨度而言,整个学制长达7年或8年;就空间跨度而言,也需要经历由中职到本科的跨越,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还需要与企业发生联系。因此,在学制上,高职与本科可以考虑联合制定动态灵活、分层分段的弹性学制,针对专业的性质和内容,给出相对宽松灵活的学习时段选择。此外,为了适应弹性学制的要求,不同的专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求和学习兴趣,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自主学习管理机制。如此,既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有利于增强学制和课程的适应性,并进一步促进高职与本科间课程的有效衔接。

另一方面,贯通课程衔接并非静态的硬性衔接,而是动态灵活的弹性衔接。实现高职与应用本科的弹性衔接,还需要配套实施科学合理的学分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是通过学分的形式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判定其能否顺利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学习时限的灵活性等特征。根据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制定弹性化的学分管理制度,实施灵活的选课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学制的束缚,增进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贯通培养项目的过程中,这种弹性化的学分管理制度则能够为高职和本科的有效贯通搭建良好的互动共享平台,为课程衔接框架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高职与本科能够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衔接。因此,实现贯通培养项目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弹性化的学分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