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揭示与应对

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揭示与应对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网络游戏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达到9.6%,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66.1%。王静静的调查发现,具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比90.7%,其中,男女学生的网络购物人数占比分别是33.5%和66.5%。“双十一”“双十二”及重大节假日,大学生们纷纷化身“剁手一族”,可见网络购物的魅力。

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揭示与应对

1.强烈的知识需求

好奇心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获取新知识则是实现个人进步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了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在18世纪时,知识的更新周期为80~90年;到21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网络技术可提升知识的更新速度,缩短求知的路径和时间,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扩大前沿知识的传播范围。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期,充满了对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对能满足好奇心的知识和信息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大学生处于流体智力的高速发展阶段,具有极强的认知敏感性和快速的信息加工能力,当下强烈的巨大需求与即刻满足的迫切愿望,唾手可得的网络资源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具有热度、广度和深度知识的不二法宝。

2.矛盾的交往诉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诉求和期待。同时,大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身心发育的转折期,自身的不稳定性与获得群体归属和认可的强烈渴望,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进退维谷的局面。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彰显自我的独立自主,获得支持和陪伴;另一方面,缺乏稳定的、必要的自我认可和赏识,容易畏怯而裹足不前。此外,独生子女的身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保护,加之中学时代相对长期的封闭学习环境,大学生缺少主动交往的技能训练和适度的挫败体验。而网络将个体隐身,这就为人际交往的需求提供了平台。

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内向、严肃的人可能表现出幽默、侃侃而谈的样子,一方面,他们能在网络世界里表达自身诉求,获得在现实世界里不能满足的人际交往需求,体验被接纳和认可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表达环境,个体可以规避面对面交往中口头表达的及时性和全部身体参与的要求,可以有更多的准备和缓冲,避免现实交往的尴尬和无力,呈现出一个更理想的自我。(www.daowen.com)

3.多元化的娱乐需求

网络游戏。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网民对网络娱乐类应用存在明显偏好,网络游戏超出网民总体水平最多,达到9.6%,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66.1%。网络游戏就是一种模拟的环境,大学生在角色扮演、竞技对战等游戏中可获得替代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

购物需求。王静静的调查发现,具有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比90.7%,其中,男女学生的网络购物人数占比分别是33.5%和66.5%。网络购物因其商品种类繁多、价格相对便宜、送货上门等特点备受学生喜爱,大学生整体上较热衷于购买服装类、图书类、电子类等产品。“双十一”“双十二”及重大节假日,大学生们纷纷化身“剁手一族”,可见网络购物的魅力。

猎奇需要。大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阶段,性意识容易被唤醒,由于基础教育缺乏系统完备的性健康教育,所以大学生缺乏对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合理认识,很容易受到网络色情作品的诱惑。此外,现实生活中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的信息,如历史秘闻、名人轶事、明星八卦、国外热点事件等,也是学生经常依赖网络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