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连续又各不相同的8个阶段。这8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又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危机。埃里克森在描述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时,把重点置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上。自我意识发展得好坏,发展任务完成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人格品质。同时,埃里克森强调,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只能居于两个极端的,而是更多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1.婴儿前期(0~1.5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这一阶段的婴儿主要是获得生理上的满足,他们用口来接触社会,此外还通过视觉、触觉来接受外界刺激。在妈妈给予照顾和婴儿接受照顾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信任与不信任。如果妈妈给予婴儿充分、温暖、及时、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形成信任感;反之,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1.5~3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仔细观察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反复用“我”“我的”“不”等词语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知道怎么做是安全、稳妥、正确的。所以,父母是不允许孩子为所欲为的,而是通过确立规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3.幼儿期(3~6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这时候的孩子可以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并积极行动达成目标。他们会对性别差异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标品质;反之,则会产生无价值感。
4.童年期(6~12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在这一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并从中产生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会使儿童信心满满地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如果儿童不能产生勤奋感,就会觉得自己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自卑感。
5.青少年期(12~18岁)(www.daowen.com)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性驱力的增加是具有破坏性的,它破坏了个体在童年期形成的平衡,将个体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会因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比方说,他们会发现社会道德有时候期望他们是讲原则的,有时候期望他们是灵活的,那么他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呢?
在青少年期,个体通过自我分化、自我接纳、自我整合达到重新认识自我。如果个体能够从多个以及变化的情境中重新认识自我,诚实地面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并可以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面貌统一协调看待,就会形成自我同一感,体会到诚实的品质。
6.成人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建立良好自我同一感的青年,能够在与别人的真正分享中忘记自己,从而体会到爱。
7.成人中期(25~65岁)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怀。这一阶段的个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开始体会到成家立业的乐趣,在抚育下一代的生活中体验关怀的品质。
8.成年后期(65岁至死亡)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者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这个时期的个体通常在慢慢丧失体力和健康,渐渐退出工作领域,他们需要面对自身身体的衰老和社会功能的降低。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状态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个体早期的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质量影响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