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形成,既受遗传的影响,又受环境的制约,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1.生物因素
心理学家通过对双生子(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性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人不同于动物,人出生后必须接受他人的照顾才能生存,并且相对于动物,人的成长期非常漫长。心理学家发现,从出生到五六岁,是人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儿童处在家庭生活中,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习惯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同时,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
拓展阅读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以及人格特征。有学者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势支配,常常控制孩子。因为有家长的强势介入,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会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有效率,更容易达到目标。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自身的力量受到严重限制,青春期后,孩子会体现出被动、依赖、懦弱等特质,从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www.daowen.com)
第二种是放纵型教养方式,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溺爱,常常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逐渐形成任性、自私、野蛮、无理、独立性差、唯我独尊等人格特征。
第三种是民主型教养方式,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尊重孩子,规则明确,界限清晰,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同时也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逐渐形成活泼、善于交往、彬彬有礼、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适龄儿童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生活扩大了儿童的生活范围,丰富了他们的活动内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人格形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班风也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独立、自觉等优良性格特征。
5.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拓展阅读
1931年,爱国将领吉鸿昌被蒋介石逼迫前往美国“考察”。一天,吉鸿昌和国民党政府驻美使馆的一名参赞到华盛顿一家邮局寄东西。当他说明自己是中国人,要把东西寄回国时,邮局职员竟高傲地说:“中国?我不知道还有个中国。哈……”吉鸿昌气极了,正要发作,那位参赞却悄悄拉了他一把,说:“你为什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你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遇。”吉鸿昌没等他说完,上前一把抓住他的领子,大声训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说罢转身回到住处,立即找了一块木牌,上面大书:“我是中国人!”每逢宴会和公众场合,他就将木牌佩戴在胸前。吉鸿昌以胸佩“我是中国人”的牌子为荣,有人却以胸佩洋文字母而得意,这是多么鲜明的心灵对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不是嘴边的话语,而是实际的行动,爱国就是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接受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更应该懂得培育自己健康健全的人格,要有作为中国人的气度和原则,理性地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