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的概念
案例链接
李某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他非常自卑,经常看不起自己,在公开场合不敢发言,尤其是跟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同学谈话就会脸红得厉害,不知道讲什么好。虽然他尝试过改变现状,但效果一直不是很明显。他内心非常苦恼,特别羡慕那些在任何场合都能侃侃而谈的人。入校两年来,除了同宿舍的人,他跟其他同学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李某非常担心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但是自己却无力改变。慢慢地,他与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内心也越来越矛盾与苦闷,最后来到心理健康中心求助。
说起健康,人们关注的焦点总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生理健康,却往往忽视了一个人的内在健康——心理健康。就像案例中的李某,从生理上来说,没有什么疾病,但是该生由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却导致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往、和谐相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同时指出了心理健康要兼顾三方面的意义,即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意义。
从生理上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健康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拥有健全的大脑,我们才具备心理健康的基础,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作。
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各种心理功能系统正常,而且对自我通常持有肯定的态度,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现实中的自我既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还能面对现实问题,积极调适,具有良好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适应能力。
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文化的常规模式而不离奇古怪;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由于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存在,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大学生的七大心理健康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在生理上应该具有正常的智力(智商中等以上);在学习动机上,学习目标明确,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方法和效率上,能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习技巧,能根据学习内容迅速转换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稳定;在学习意志品质上,他们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制订并执行明确的学习计划,反思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正进步。(www.daowen.com)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应当恰当而清晰,能够正确地认识、了解和悦纳自己,既不目空一切,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长处、优点以及短处、缺点等都有恰如其分的认识,并有意识地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对于自己的一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如身材矮小、长相丑陋、肤色不美等)也能够接纳。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是情绪协调的人,他们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快乐有度,悲伤有制;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乐于帮助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具有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性格特征。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心胸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愿望、理想等统一起来。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自己的优良品格。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相应的性别角色特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必须符合其相应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其实,人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无明显的界限。首先,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如果将健康比作白色,将不健康比作黑色,那么八成左右的人会处在白色与黑色之间的一个巨大的灰色缓冲区域——亚健康。其次,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或生活突发事件的产生,心理健康和不健康可以相互进行转化。
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识别心理健康的表现,掌握调控心理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才能够长久地保持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让阳光洒满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