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不是“心里”
提到心理和心理学,大部分人会觉得玄妙与神秘,认为懂心理学或学心理学的人“一定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实际上,“心理”不是“心里”,“心理学”也不是“心里学”,哪怕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未必能对一个人“正在想什么”了如指掌。
《汉语大词典》中对“心理”的解释是:心中包含的情理,思想感情;我国古代哲学名词;心理学名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内心活动的总称,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动物心理有本质的区别。《汉语大词典》中对“心里”的解释是:胸膛里面;思想里,头脑里;犹心中。从两个词的语义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同。
2.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汉字“思”“念”“想”等均与心脏有关。孟轲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1863年,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此后,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正式开启了心理是脑的机能的研究历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例如,当我们在睡眠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与清醒时大不一样;当我们在运动或登台表演时,心脏活动的频率会大幅增加,心率变化如此相似,但两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却迥异。临床证据也表明,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如植物人。(www.daowen.com)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思想活动的摇篮,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我们的一切生理活动,从心脏跳动、消化液分泌到复杂的思维、紧张的劳动,都由脑指挥。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反映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主观能动过程。
列宁说:“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为源泉的。在客观现实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现实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风尚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一旦离开了人类社会,其心理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人们曾经发现多例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的后代,他们的心理活动方式与野兽无异,“狼孩”卡玛拉就是其中一例。幼年时脱离人类的社会现实不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即使是成年人长期脱离社会现实也会导致已经发展起来的心理水平下降。大学校园里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他们将自己与现实生活相隔离,长期生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以致其社会功能和适应能力下降,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