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四中劳动课程方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四中劳动课程方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林场的领导会用地道的宁波话为同学们分享老四中人和林场共建盘山的故事,纪念宁波四中和盘山林场深厚的友谊。(三)难忘的午餐——年糕汤每一位参加盘山劳动的四中学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难忘记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波四中劳动课程方案

一、研学背景

1969年,宁波四中与天童林场携手共创盘山林场,该林场现已成为宁波四中师生劳动实践的专属基地。50余载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四中师生在盘山上坚持学习、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运送木材,用勤勉坚守的意志绿化了盘山。在育林的同时,四中人也逐渐养成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

二、研学目标

通过徒步上盘山,重走林场路,参与植树、扛木头等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采集动植物标本,树立健康的生态观念;薪火相传,延续宁波四中半个多世纪的优秀传统,实现育林又育才的目标。

三、研学设计

1.主题:劳动实践。

2.时间: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星期。

3.地点:宁波天童盘山林场。

4.人员:宁波四中高二年级全体师生。

四、研学目的地简介

盘山林场属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部,总面积约3.49平方千米,属浙东丘陵和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公园三面环山,主峰太白山,海拔约653.3米,园内平均海拔约300米。坡度主要在10°—30°,鲜有45°以上陡坡。成土母质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及部分酸性火成岩和花岗岩残积风化物,土壤为山地黄红壤。

五、研学资源简介

(一)德育资源

自1969年起,宁波四中学生陆续在盘山林场开荒造林,通过5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荒山已绿,草木成荫。盘山林场里的参天大树,宁波四中与盘山林场共建的纪念馆、育林碑,以及一代代四中学子借用的学习生活场所——弥陀禅寺,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

(二)自然资源

1.植物资源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所处位置是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还有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竹林和次生山地灌丛等。有种子植物149科1064种,蕨类植物24科114种,苔藓植物37科105种,平均每平方千米拥有高等植物368种;有古树名木750株,有天目木兰、香果树、浙江楠、金钱松、银杏、花榈木等,还有药用植物119种,森林覆盖率达88.7%。代表性植物包括:栲树、木荷、石栎、青冈等乔木类,莲蕊茶、山矾、隔药柃、窄基红褐柃、马银花等灌木类,里白、山莓、狗脊、箬竹等地被植物。

2.动物资源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有野生动物93种,其中国家二级及以上保护动物有红嘴相思鸟、雀鹰、猫头鹰、穿山甲等。鸟类有16目45科142种,非雀形目58种,占鸟种总数的40.85%,主要为隼形目、鸮形目、鹃形目、佛法僧目等猛禽及攀禽,而鹳形目、鸻形目、鹤形目、雁形目等涉禽及游禽则相对较少;雀形目84种,主要为鹎科、鸫科、莺科、画眉科等森林鸟类,以及鹡鸰科、雀科、鹀科等农田鸟类。

(三)人文资源

宋时中国的禅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而盘山林场山脚下的天童禅寺也成了禅宗之名刹。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帝敕赐“天童景德禅寺”额。神宗帝即位后,召寺僧惟白人禁问道,三登高座,并于元丰八年(1085年)赐惟白金紫衣一袭。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帝敕赐惟白“佛国禅师”号,并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续灯录序”。建炎三年(1129年),正觉禅师继席,住山30年,复弘曹洞宗风,常住僧人千人以上。

六、研学内容

(一)学做一名合格的森林工人

林场的工人最常做的工作便是植树育林,伐树运木。所以,每一个上山的四中学子都要在林场师傅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两件事:种一棵树和背一次木。劳动开始前,林场师傅会为每一个学生发放一棵小树苗,一般是金丝楠木、金钱松或者适宜在山上生长的名贵木种,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发锄头、铲子等工具。之后,林场师傅为同学们展开现场植树教学和劳动技能传授,并且带领他们到指定的种植林地进行种植。种植结束后,同学们还要完成修剪枝杈、回土等工作。最后,出林地时,每位同学都需要进行背木劳动,力气大的男生可以一人背一根木头,女生往往是两人一根,很多学生都乐意去挑选大的木头背。

植树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有些学生要尝试几次才能完成一棵树苗的种植;背树也没有看起来这么轻松,有些学生中途背不动了,也需要同学搭把手。大多数同学会为自己亲手种的小树取一个名字,很多四中毕业的学子重聚之时,常常提起当年那棵树苗的名字,念起背树时的疲累。这也成了四中学子青春岁月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二)弥陀禅寺·育林碑前·忆苦思甜

每年,四中学子登上盘山后稍作休息就会整队前往东吴镇上的弥陀禅寺,在寺院的台阶上一起听老师们讲述老一辈四中人在禅寺中学习、生活的故事。弥陀禅寺依旧保存着山林中质朴的气息,简单的生活氛围引导同学们沉心静气、忆苦思甜。随后,大家沿着寺院的小径,来到院后大树下的育林碑前。这些树都是由四中前辈亲手种下的,如今已高入云霄。在这里,林场的领导会用地道的宁波话为同学们分享老四中人和林场共建盘山的故事,纪念宁波四中和盘山林场深厚的友谊。站在清净的弥陀禅寺前,站在四中前辈栽种的参天大树下,站在庄严的育林碑前,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那一份历史的沉淀、精神的传承与可贵的坚持。

(三)难忘的午餐——年糕

每一位参加盘山劳动的四中学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难忘记忆。在很多四中学子的心中,最难忘的应当是那一碗热腾腾的冬笋雪菜肉丝年糕汤。四中有句老话:“不喝年糕汤,枉为四中人。”过往每一次背树、种树劳动过后,林场食堂为同学们敞开供应热腾腾的年糕汤。碗筷是同学们自己携带上山的,各式各样的碗一次又一次被填满,平时普通的年糕汤在此时格外香甜。伴着比拼饭量的喧闹,年糕汤的香气融进了少年们的心里,成为四中人心中永恒的印记。

(四)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盘山林场树木葱郁、植被茂盛、空气清新,非常适宜开展植物野外考察学习活动。近几年,在四中生物组教师的努力下,除了传统的劳动项目,学生在劳动的同时,可参与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同学们在校内准备好材料用具并完成理论课的学习,携带工具上山。午餐后,大家开始进行标本采集工作,并对标本进行修剪和调整;在山上完成压制工作后,将压制好的标本夹带回校内进行存放和换纸;待标本完全风干后,完成标本的固定。这些植物本身就鲜活有趣,又带上了“亲手制作”的标签,被学生视若珍宝。在实践活动中适当地加入科学研究课程,既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使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劳动热情,一举多得。

(五)50余年盘山,向劳动致敬

距离第一批四中人上盘山,已有50多个年头。2018年11月23日,宁波四中盘山劳动实践活动50周年庆典暨盘山实践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巍峨苍翠的盘山之巅隆重举行。宁波市教育局领导,天童林场负责人,宁波四中的老领导、老教师代表及70余位老校友亲临现场,和200多名四中师生共同见证四中坚守半世纪的德育实践成果。2018年之后,每届参与盘山劳动课程的师生又多了一项内容,就是参观宁波四中盘山实践纪念馆,向劳动致敬。

七、研学安排

1.早上7点,师生从宁波四中校内坐车出发。

2.上午8点左右,到达盘山林场山脚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沿着四中前辈的足迹,徒步上盘山。

3.上午9点半左右,师生到达宁波四中盘山实践纪念馆。

4.上午10点,学生分批次参观宁波四中盘山实践纪念馆、弥陀禅寺、育林碑,带队导师讲解四中前辈学长在盘山劳动、学习和生活的历史。

5.中午12点,师生共吃一碗具有特殊意义的年糕汤。

6.下午1点,带上树苗和工具,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去指定林场区域植树。

7.下午2点半,师生以班级为单位,去指定区域扛木头下山。

8.下午3点半,师生沿着上山道路徒步原路返回。

9.下午4点半,师生乘车回到宁波四中校园。

10.下午5点,各班召开以本次盘山劳动为主题的班会。

11.下午6点,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正式结束。

八、研学成果(选编)(www.daowen.com)

一座山 三代人 四中情

宁波四中副校长 张晓芳

盘山,坐落在郁郁的天童山脉深处,是宁波四中专属的德育劳动实践基地。在森林资源如此稀缺的今天,一所高中居然能拥有一个偌大的林场作为专属德育基地,着实令人称奇!

1.外婆的煤油

孟碧文女士是宁波四中的退休教师,亦是我校2015届学生会主席何广谦同学的外婆。孟女士1973年开始在四中工作,曾多次带学生上盘山劳动。她对70年代那段点煤油灯学习、植树造林、赶野猪、挖水池的拼搏岁月,印象尤深。

广谦外婆时常回忆起那时的一项特殊劳动——背树。林场工人把成熟的树木砍下,同学们则将树木运到山下的天童林场去。树木大概有两米多长,碗口粗。山路崎岖泥泞,同学们或抬或背,互相加油鼓劲。那时还开荒种地,引水灌溉庄稼,青菜、洋芋艿、小树苗……样样都种,可山上偶有野山猪搞破坏,大家便专门组织力量赶野猪。敲打锅碗瓢盆的声音和人们故作凶猛的呼喊声响彻寂静的山林,平添了不少乐趣。

30多年前,盘山生活自然是十分艰苦的。同学们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夜里没有电灯,只有风吹古庙发出的吱嘎声以及那盏仅有的煤油灯。同学们就在庙殿里听课读书,点上蜡烛,席地而坐,烛光与煤油灯光交相辉映,那一张张朴素的脸庞显得格外灿烂。

几十年过去,那时栽下的小树苗已经郁郁成材。广谦外婆忆起这段劳动岁月时,常常唏嘘不已。她说:“盘山之于四中,真是一份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姑姑的盘山梦

广谦的姑姑王海红也是四中的学子。当姑姑以四中学子的身份踏上盘山的路途,她是这样描述的:峻峭的山路蜿蜒,忽陡忽缓;窄窄的山道两旁,松树、修竹静静挺立,偶尔遇见几株长着鲜亮色泽浆果的灌木;远处山雾环抱,又是新气象。

耳边传来同学们互相激励的话语和不时迸发的笑声。路很长,走到中途,脚下的泥土变得越发潮湿,海红和伙伴拄着路上拾来的竹棒,抓着对方的书包带艰难地行走。有时突然发难的山路让她们磕绊、滑倒,但她们拍拍身上的泥又很快站起来。待到路的尽头浮现,双脚尽管酸软,她还是笑了出来。站在山顶俯瞰脚下的山林,海红似乎又看见了曾经的开拓者并肩前行的队伍,她在心里说:盘山啊,你见过多少四中学子,你尝过他们多少的汗水?盘山啊,记得我,记得四中……

若干年后,姑姑已定居意大利,当里亚托桥的风吹过发梢,她依然记得曾经满目的翠色,朦胧的雾色,和沽着泥的鞋子排成的队伍。这是姑姑的盘山梦。

3.广谦的年糕汤

何广谦,宁波四中2015届的一名普通学生。和其他高中学生一样,青春率直,积极开朗。何广谦十分享受高中阶段最后一年拼搏的时光。谈起高中生活最值得留恋的记忆,他毫不犹豫说:“盘山的年糕汤呀,没有之一!”

每年金秋寒风乍起时,四中学生总会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互相询问:“几时去盘山?快了吧?美味的年糕汤,我来啦……”

吃货而言,对盘山的最初幻想是山上的午餐——传说中美味的年糕汤,但真正踏入山林的那一刻,一切都在改变。崎岖的山路十分湿滑,起初同学们带着高涨的热情奋勇向前,但路滑山陡,半小时后,他们的表情开始凝重;广谦是领队,他清楚地看到身后长达百米的队伍,同学们一个挨一个井然有序,每个人的心仿佛也在那时连成一条线。

午饭果然是年糕汤,咸菜、笋丝、肉丝配上年糕,再普通不过的餐点,但真的如同传闻那般美味可口。广谦为了多吃一点特意拿了个大碗。事后他回想说:“盘山上的年糕汤,的确只是普通的年糕汤,但是其中融入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才使得它如此美味。”这种情感,大家都明白,是四中学子几十年盘山劳动中,代代相传历久而弥新的味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人们望向那郁郁葱葱的盘山时,可曾料及那是宁波四中先辈们一步一步踏出来的梦,外婆的煤油灯依然保存至今,姑姑即使远在海外依然不忘四中,不忘那座让人魂牵梦萦的盘山。三代人的盘山行是四中坚持特色德育实践的缩影。如今,这个梦依然还在延续,每届四中学生都会在盘山路上跋涉,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背运木材……城市的喧嚣在此荡然无存,剩下的是孩子难得的劳动锻炼与意志磨炼。秉承“百年崇信、多元毓才”的理念,在大山深处,四中人用“坚持、坚守”的盘山精神绿化荒山;在育林的同时,四中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四中人。盘山是宁波四中特色德育实践的见证,百年老校坚持了半个世纪的梦,将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盘山日记

宁波四中2011级学生 周庭芸

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或许永远体会不到在乡村生活的艰辛,而学校组织盘山劳动,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而且磨砺了我们的意志。

根据在旅游景点登山的经历,必然有一节节的阶梯使旅程变得舒适而悠闲。但这次登山使我见识到真正的山路——仅由碎石和泥泞的小道构成,而且在一些拐角处,危险系数还挺高,需要凭着毅力去克服困难。在上山的途中,队伍没有停歇,一群背着背包的高中生拧着腰,弓着腿,一步一个脚印向山顶爬去。不知过了多久,队伍出现了少许抱怨声,大家的体力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我大口地喘息着,只感觉小腿绷得很紧,慢慢地失去了知觉。早晨树林中的阵阵凉风似乎也不能拂去额头沁出的汗珠。渐渐地,队伍出现了断层,同学们有的慢了下来。我们互相拉着手,边加油鼓劲,边靠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到达了最高点。

中午的年糕汤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奖励。我们香甜地吃饱了饭,开始准备下午的“辛苦活”——抬木植树。我和同学一起抬起一根又粗又长的圆木头,木头本身不重,但要把它从砍伐区运输到目的地可是一段漫长的路程。我们一前一后走在乡间小路上,为了省力,中途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抬木姿势,终于将其送到了目的地。把木头放到木堆中的一瞬间,我们大大松了口气。因为用力握木的关系,我的五指似乎难以伸展,经历了从未做过的农活,新鲜之余也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紧接着下一任务就是种树苗。扛着锄头,手持幼苗,我们沿着陡坡爬到了制高点。松散的土中已有村民们提前挖好的小土坑,我们把树苗小心翼翼插入土中,然后用锄头将周边的沙土往低凹处拨。在确保树苗根部扎入土中成功种植后,我还拿出相机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呀,想到在这样一大片荒地上种下这么多绿色的新生命,而过几年它们将成为高耸的大树,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盘山劳动随着种树结束而落下了帷幕。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看似轻松,但危险程度却比上山提升了好几倍,得小心翼翼地屏着呼吸慢慢地挪下去。回想这一天,无论是乡村风光,抑或是同学们的相互帮助、鼓励,嬉笑打闹的场景都印记在我的心底,就像那株小树苗一样,在心中生根发芽……

林人自醉秋欲晚

宁波四中2013级学生 吴雨琪

初秋,风情万种,雨迹沽裳。远望天童山,晓雾微迷,水波漾漾,很是秀气温柔。未曾想,入山后,方惊觉江南这等“柔软”的山中是有险峻的山的傲骨的。群灵丰丰,云容容兮而在下,溪流潺潺雨习习。景致虽是奇绝静美,可脚下踏着深深浅浅的泥泞山路,尤觉吃力。山路蜿蜒曲折直通而上,愈上则愈险,愈险则愈峻峭。舒懒的秋风在山间尤其幽凉,一路上我们一深一浅、一摇一晃地坚持着,一双双坚定温暖的手互相拉持着,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互相鼓励着。友谊相伴,美景同路,便不畏丛中倒刺,不畏脚下滑苔。

登至半山小憩,很累,心里却很温暖。抬眼便见山中小寺,寺墙上两联朱红淡褪映,风中满是香烛供纸残留的气息。入寺,堂中匾上字的金漆也已剥落,入目的赤色木楼连阁映着凄惶的秋景平添了几分凉意。我注视着破败的堂帘与四大金刚之身,不觉感到浓稠的历史气息。山中小寺静静,空对林深深,凄惶林人意。

经过一片石子路和一段崎岖的山路,柴门嘎吱一开,便是天童林场。场主讲了许多,前人如何冒着危险上山,如何劳作,如何艰苦,顿感心中一滞,双手无一物尚且如此不易地上山,更何况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场的一草一树,一石一木,静静守护着一拨拨行人在山间的平安。我抬眼凝望着明澈的天空,浮动的云,很多艰辛是不会被时光抹去的,就像林场中的树,努力生长着,带着一代代人美好的期许,不断向上,向上。

中午的年糕汤令胃十分满足。而之后那个植树的陡峭山坡,若非同学的双手拉持,想来心中也有些恐惧。我笨拙地用锄头在顶坡上植下了一棵树,它会独自面对林中风月,逐渐长大,它见证了我十六岁这年的勇气。

山雾空蒙,只觉秋意渲染的天空也变得昏黄。很快意地与朋友们抬着木头缓缓而行,只觉心中畅然一片。下山的路更为艰险,全神贯注,却还是湿滑无比,我真的很庆幸朋友们在身边,给了我那样的鼓励和勇气。在这个美丽的秋天,我渐渐感受不到风的寒意。心很暖,笑得很开心。

屏山几曲篆烟微,秋寒欲透金缕衣。林人自醉秋欲晚,为伊指点再来缘。

九、研学反思

积翠千层一径开,遥盘山腹到琼台。万亩林场植一树,与君同成栋梁材。宁波四中的盘山行走实践活动,开行走之先河,始于1969年,距今已有50多个春秋。

当时,学校把学生的学工学农学军当作一项主要任务,建设学校的学农基地也成了一件重要工作。时任领导马速、朱敦礼两位同志去天童林场,与当时的李场长商量,决定在天童林场的盘山林区建立四中农场。于是,前辈四中人开始分批上盘山进行劳动。

1969年冬到1970年初,连续有三批学生上山为建场打基础,修厨房、挖水池、开荒地,为学生劳动做好准备工作。同学们借住在山中的弥陀禅寺里,把原来的香客用房临时改作学生宿舍。为修厨房,同学们到距离盘山10多里路的天童镇买砖头运上山;每个学生最多一次扛四到五块,一天运2次,可见劳动强度之大。为供应40多人的用水,必须把山泉引到厨房,用毛竹当水管,山泉水质虽好但工程量也不小;后来又在林场工人的指导下,整整动用了两批近一百人次的劳动力专门挖了一个三米见方的用水池。他们是第一批建场创业的开拓者。

在当时“练好铁脚板,打倒帝修反”思想的影响下,几批上山劳动者都是走上盘山的,四中人称之为“最早的徒步者”。清晨5点多,他们从当时位于新马路上的学校出发,把所有要用的物品包括被子等都扛到江东大河头,把行李装上船,然后带好干粮上路。在小白镇吃好中饭,学生们背上水路运来的行李然后翻过小白岭,到达盘山脚下,开始一天最艰苦的环节——爬山。大半天走下来,人已经很疲惫了,再背上沉重的行李物品,可想路途的艰辛了。但同学们毫无怨言,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长蛇形的队伍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体现了当时四中学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早期几批上山的学生劳动内容很多,有一项劳动是比较特殊的,既吃力又新鲜——背树。林场工人把成熟的树木砍下,同学们背着树下山到天童林场去。树木一般两米多长,有碗口粗,男同学每人背两到三棵,女同学每人背一到两棵。树长,山路又难走,同学们肩上背着树,手里拄着拐杖,穿上山袜,披上披肩,活脱脱一个小搬运工人。每天背树下山三次,来回山路几十里,他们用身体力行为场校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除了劳动,山上的生活也不易。那时的学生们在山上要种菜、种洋芋艿、种树,样样都种,开荒种地,引水浇庄稼。中午最常吃的,就是一碗热腾腾的雪菜年糕汤。山上有野猪,会偷吃学生种的粮食,学校专门组织力量防野猪,有养狗,有用竹棒敲打吓跑野猪的,甚至请来了解放军打野猪,也给山上的生活增添了刺激和乐趣。学农种树的日子里,盘山林场郁郁葱葱,已然分不清哪一棵是四中学子亲手种下的大树。

如果下雨、下雪了,学生们就在大庙的殿里听课读书,用寺院里的凳子当椅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也请林场工人讲林业知识,请老药农讲药物知识。

时光虽逝,而这些画面永远鲜活地存于四中的历史里。那些学生秉烛夜读的书卷,那些亲手栽下的育林防灾的树苗,那些徒步上山背木劳作的身影,就是“宁波四中研学旅行”的前世缘起。

在宁波四中,盘山劳动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活动,而是一次富有学校特色的传统教育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场教育。盘山行走实践活动也打开了四中研学旅行的先河,被纳入四中“行大道,走吾乡”之短线行走研学课程之中。

现在,四中每年有近500名高二年级师生奔赴天童盘山林场,徒步上山,也都是沿着前人走过的道路。50年间,虽然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盘山的风景依旧,学生的活力与朝气依然。在弥陀禅寺和育林碑前,同学们听老师和林场领导的介绍,了解盘山的历史;还在林场师傅的指导下,参加植树造林和背树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通过盘山研学旅行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普遍接受了一次艰苦奋斗的人生观教育,感到新时代依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物质充裕只是基础生活,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争取做一个有意志、有行动,有益于祖国和人民,不断进步和奋斗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