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特色实践与创新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特色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指导思想,要求文理兼顾,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是动态的课程,是没有围墙的课堂。宁波四中研学旅行课程已经开发了孔文化、徽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燕京文化、汉唐文化、慈孝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多个主题的研学线路。研学主题切口较小,宁波四中该线路的代表为孔文化课程和慈孝文化课程。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特色实践与创新

(一)课程背景

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的战略要求,源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普通高中培养适应新时期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而当前,我国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现状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不相匹配。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高中课程设置和社会认知现状极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指导思想,要求文理兼顾,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行走课程”模式展开,是四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是动态的课程,是没有围墙的课堂。

(二)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的目的是丰富第二课堂,转变学习方式,丰富生活阅历,拓宽知识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调节学习状态,提升研究能力,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增强沟通交际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开展短期的主题社会考察和长期的研学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成果要求等方面要形成完整机制,要体现出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地位的独特性、目标的明确性、方法的自主性、过程的体验性和成果的时效性。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应该满足学生求知与探索的需要,从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多种能力,强化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学生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三)课程实施措施

1.研学旅行线路的选择

为达成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选择适当的行走主题非常关键。受制于行走时间和经费等,研学旅行课程可以从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着手,不必面面俱到。切忌从师生的个人旅游的主观喜好出发,从考察地的知名度出发,而是要深刻把握行走课程资源的内涵,把握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研学旅行课程的达成目标、经费控制、学生特点与安全因素等。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课程已经开发了孔文化、徽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燕京文化、汉唐文化、慈孝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多个主题的研学线路。以吴文化为例,选择吴文化作为中线行走的出发点在于: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有其辉煌灿烂的吴文明,更是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吴文化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地理位置上与越国文化交错于江南地区,也是江南文化的滥觞;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吴文化与楚文化在经济特点、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适合做对比分析。今天的吴地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江苏是中国经济第二大省,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探究。从空间上看,吴文化的核心区域离宁波距离适中,适合在假期开展中线考察。

2.研学旅行课程的基本环节

首先,要有明确的研学课题,带队导师会提供与研学主题相关的小课题,供大家实地考察参观。其次,组织者提供考察地的相关背景材料,制订详细的考察方案,与旅行社洽谈行程安排与具体细节,向学校申请全部或部分考察经费。再次,考察结束后导师组织学生召开主题交流会,总结交流成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某个小课题进行个人或小组探讨,通过考察回忆、查阅文献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游记,完成实验报告等。最后,导师将进行材料整理并结集成册,或通过适当渠道发表,做好宣传工作。

3.研学旅行的成果呈现

(1)研学日志。研学日志是指即时记载当天所见所闻所感的活动记录或简短随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2)研学体会。研学体会是在研学结束后对研学活动进行总体回顾后的综合感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3)研学总结。研学总结类似于专题小论文,即在研学结束后针对研学旅行内容中的一两个点,选择一个切口小的课题进行论证、分析、评论及可行性研究

(4)研学报告。研学报告指的是理科类的实验报告,如研学旅行线路的水质检测、研学旅行目的地的某种特定生物的观测、徽州毛豆腐形成机制研究等。

(5)其他研学成果。如学生在研学旅行途中创作的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作品,在实验室、工厂车间、作坊、田间地头参与制作的手工艺品、工具等。

4.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体系

宁波四中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和对带队导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一般使用前述的评价量表,评价者为带队导师,表现优异的学生将得到一定的奖励,具体表现也将被记录于该学生学籍档案中;对课程的评价由四中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优秀的课程设计将被作为学校精品课程予以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程须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对带队导师的评价由校长室负责实施,主要评价带队导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学生、家长、旅行社等的交流沟通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

5.带队导师的安排

研学旅行课程带队导师数量,按每10名学生配1名教师的标准设置。带队导师数量过多,会导致经费不足,权责不清,教师的安全和服务意识淡化,师生交融性差,导致课程脱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室外课程主题不突出,与旅游活动并无二致。带队导师数量过少,则不利于规范管理,导致教师工作盲点增加,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产生安全隐患。

带队教师应该由学校专职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三方组成,且要考虑男女教师比例,要选择与本次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其中学校领导代表和班主任必须全程参与,任课教师数量按照学生出行人数,根据比例安排。带队导师应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切忌脱岗,绷紧安全意识这根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四)授课时间及形式

1.短线课程:高一第一学期中段双休日(一般为1天),一般当天往返,活动大致在宁波大市范围内或宁波周边地市开展。研学主题切口较小,宁波四中该线路的代表为孔文化课程和慈孝文化课程。

2.中线课程: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后寒假(一般为3—5天),一般选择在省内其他地市或与浙江相邻的苏、皖、沪等省市开展。行走主题切口稍大,可选择3—5个主题内容,设计专家主题讲座。宁波四中该线路的代表为徽文化课程、吴文化课程、楚文化课程。(www.daowen.com)

3.长线课程:高一第二学期结束后暑假(一般为6—9天),一般选择全国有代表性的主题线路,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该线路行程较长,组织形式多样,主题较多,需安排专家主题讲座,需要进行周密的策划。宁波四中该线路的代表为敦煌文化课程。

(五)授课对象

宁波四中全体学生。

(六)授课内容与日程安排

1.路线设计阶段

带队导师提出初选目的地方案,与学生及家长共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后,带队导师设计具体行走安排初稿,交由学校分管领导审核,确定目的地,并向学生及家长通报。安排初稿需包括目的地、行程安排、组织形式、运作体系、安全预案等。

2.与旅行社协调及经费预算阶段

带队导师根据设计的初步方案与旅行社对接,规划合理的线路,洽谈经费等事宜。

3.研学旅行目的地知识收集与出行纪要编写阶段

带队导师根据研学主题,收集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背景知识,形成文字资料,供学生自行学习。任课教师开发小论文课题,将相关知识、要求等整理成册,人手一份,同时联系为学生授课的有关专家。

4.向家长、学生告知及学生报名阶段

学校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向家长告知本次研学旅行的安排,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告知具体安排;联系带队教师,分配任务,明确职责。班主任让班干部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下达任务。

5.研学旅行课程预备阶段

发放研学旅行纪要后,结合课程内容,带队导师开设主题课堂,介绍本次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气象民俗等相关背景知识,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安排书面检测。

6.组织学生与家长会议阶段

(1)介绍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

(2)明确研学旅行的基本要求。

(3)强调研学旅行的注意事项。

(4)安全警示教育,提醒携带的物品。

7.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阶段

按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逐一安排落实,原则上不再变更。行走过程中的主要组织者为带队导师,督促旅行社完成餐饮、住宿、交通、门票等后勤保障工作。

8.活动反馈与成果呈现阶段

学生按要求提交相关研学成果,带队导师对学生活动结果(过程)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处置好学分落实工作。优秀成果(文章、图片、报告)整理成册,有条件可结集出版,做好宣传工作。

9.研学旅行课程反思阶段

通过总结某次研学课程操作的成功经验,反思研学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形成宁波四中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与操作指南,为本校及同样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活动的学校提供实践经验及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