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地名,是村落形成时的初始地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会不断出现更名、发展、消亡等演变。演变的形式:一是由小变大。即一个个小居民点随着移居者的增多,房舍逐渐连为一体,最后发展成较大聚落或集镇。是住户增多、人丁兴旺、社会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如吉祥街道,就是由初时的三台子、昌平堡、双庙子、戴家庄四个部落组成。如今,随着城镇建设的拓展、增容,原为独立的村落变为了大一统,东门、东农、南门、西门、周地沟、老虎洞沟、果子园等,都归入了城区;和平乡的三合屯村,则是由前、腰、后三个聚落合而为一;鲍家屯村最早时分为前鲍家屯和后鲍家屯;十间房乡的马家沟村,则是由上马家沟、下马家沟、塔山构成;大孤家子镇的山咀子村,最早时分为前、中、后三个部落;登仕堡镇的巴尔山村,初时为上巴尔山和下巴尔山;丁家房村是由西北街、西南街、东街、东北街、东南街组成……也有的是因为行政干预,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实行区划改革把两村或三村合并为一村的。如2004年所进行的合并村、屯现象,全县原为309个村,合并后变为了233个村。二是由大变小。即一村变为两村,这种演变是因村落人口剧增,村型较大,为便于管理而实施的一种区划,既把一个大村一分为二,或隔道、隔河而治,或另辟新地,变为两个村落,却仍以原名呼之。如新三面船、三面船;前秀水河、秀水河;东丁家房、西丁家房;东阎家窝堡、西阎家窝堡;前四家子、后四家子、东拉马河、西拉马河、东獐草沟、西獐草沟;东新城堡、西新城堡等。三是老名新貌。在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进程中,许多古建筑、老街道、四合院,陆续被宽敞的街道、高大的楼群、壮观的小区、新颖的广场等所取代。原有的东西不复存在了,一切都变了样。但新区、新貌、新容中确都保留了原有名子。如法库镇的边门街、晓东街、吉祥广场、边沿巷、法华巷、保安巷、平治巷等。虽然“法库边门”早已被拆除,“晓东门”也已不见,“平治学校”亦成为了过去,但这些含有旧容颜内容的地名,它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历史故事,唤醒我们对往日的多少回忆,让我们永远地记住历史、不忘历史。并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尤以发展中城市最为常见。四是名存地迁。是说有的村虽然叫这个名,但实际已不是原来位置的那个村了,原村已举村搬迁,由原址移到新地,发生了位移上的变化。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地名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或因国家需要的征用土地、国防建设等,涉及的村必须以大局为重或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才迁往它地另建家园。如:依牛堡子镇的小树子、贺尔海,登仕堡镇的前张家堡等,就是在遭遇水患,家园被毁的情况下,搬至现地。又因出于不忘老家园的怀旧思想和纪念意义,所以仍用原名。再如慈恩寺乡的“王家店”,十间房乡的“海丰屯”等是为了不忘老家,以原籍家乡名命之。五是名不副实。这是一种时过境迁,物是名非的地名现象。初时,原本是李氏大族,后已成为张姓为主;原以王姓首居者命名,后王姓举家他迁;原以本地的古迹、或某种野生动物而得名……后来古迹不存在了,野生动物也消声灭迹了。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目全非,现实与原初大相径庭,但地名却未更换,一直沿用至今。此情况比较多见,如十间镇的苏家屯、周地沟;冯贝堡镇的富拉堡子;柏家沟镇的蔡家沟;和平乡的魏家沟;四家子蒙古族乡的车家堡;五台子乡的孤家子等。它们都与本初时的确切含义不相符了。此等地名现象既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同时还告诉我们地名是相对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饱含着历史原初的时代信息。六是一些老地名逐渐消亡。如法库镇、五台子镇、老虎洞沟、站道沟、高家沟、赵家店、高家街、小东沟、何家窝堡、望山堡、双泡子等等,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已消亡的初始老地名达100多条。(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