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库县地名志:百年来3622条地域名称总结

法库县地名志:百年来3622条地域名称总结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库地名从1906年建治到2019年的一百多年间,经过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末,全县现有各类地域名称总计3622条。总结、归纳法库居民地名称的由来及含义,可分为“动物、植物、文物古迹、纪念地、满蒙古民族、官职、行业、传说、典故、寓意、地形、地貌、地物、姓氏、数字、方位”等类别。

法库县地名志:百年来3622条地域名称总结

地名,即一个地域的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名称等等。

法库地名,形成较晚,从现有地名看,大多都形成于清代,虽说早在商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但因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断代,故没有延续性地名。明朝时期,修筑辽东边墙,法库被置于其外,境内大地一片荒芜,多为蒙古族的牧场,虽也有以耕种为业而定居的雏形村屯,但为数不多。直到后金天命、天聪年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扩大统治区域,在统一满洲各部后,开始向蒙地扩展,并通过联姻政策与之修好,先是派有八旗军(牛录)越辽河屯垦驻扎。皇太极即位后,于天聪六年(1632),曾令喀喇沁入发库山垦荒耕种。同时,为加强军事防御,对辽东边墙丢弃的辽河北岸缺口部分予以修浚补齐,并设置一道边门“发库门”(今依牛堡子镇“旧门”),遂形成了法库境内最早的沿河村落。清朝入关建都北京后,为保护盛京“龙脉”之地,于顺治五至七年(1648—1650)开始修筑西部柳条边,边门由依牛堡子北移至今地。以柳条边为界,柳条边以南的土地被皇室、王公贵族和官署衙门占据并开垦。柳条边以北的土地为科尔沁左翼三旗王公所有,至清乾隆朝之后,蒙荒开始招垦。嘉庆八年(1803),柳条边弛禁,关内大批汉人陆续落脚法库,荒地被大量垦殖,村屯聚落逐渐增多,地名随之大量应运而生。

法库地名从1906年建治到2019年的一百多年间,经过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发展阶段。其间,经历了多次区划调整,村屯命名、撤并、整合、更名等演变。截至2019年末,全县现有各类地域名称总计3622条(不含工矿、服务业企业和机关单位名称)。其中:行政区划名称265条(县名1条,乡镇名19条,行政村名225条,社区名20条);居民点名称636条(含小区楼院77条);自然地理名称1840条(山脉70条,河流38条,地片1732条);名胜古迹纪念地名称115条;交通运输设施名称470条(公路66条,街巷47条,乡镇街路24条,车站38条,桥梁289条,渡口2条,航空港3条,内陆港1条);科教文卫体事业单位111条(科技3条,教育67条,文化11条,卫生22条,体育8条);农业水利设施185条。另有工矿企业单位241条;服务业企业单位383条(其中基站143条);机关事业单位297条(含撤并单位50条)。累计本志各类名称4543条。

总结、归纳法库居民地名称的由来及含义,可分为“动物植物、文物古迹、纪念地、满蒙古民族、官职、行业、传说、典故、寓意、地形、地貌、地物、姓氏、数字、方位”等类别。通用名有20多种,主要的有9种,即:“窝堡(窝棚)、堡(堡子)、沟、台、山、岗、家、房(房申)、屯等。其中,以动物命名的地名14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2.54%;以植物命名的地名39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7.09%;以文物古迹、纪念地命名的地名50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9.09%;以满蒙古少数民族、官职命名的地名37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6.72%;以行业命名的地名22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4%;以传说、典故、寓意命名的地名54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9.8%;以地形、地貌、地物命名的地名151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27.45%;以姓氏、数字、方位命名的家、屯、堡、街地名78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14.18%;以窝堡(堡)命名的地名109条,占全县地名总数的19.81%。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法库县居民点地名名称分类表

续表(www.daowen.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上述地名的形成、由来、起因及分布,体现了以下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