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甘甜的雪水哺育着世世代代生活在新疆土地上的各族民族,这无污染纯美的水加之新疆本地少数民族各种独具特色的烹饪方式,使得新疆的风味饮食在全国独树一帜,花色品种多、营养丰富,让人听之动心,望之动意,闻之垂涎,食之流连。
烤羊肉串:新疆维吾尔民间传统的串烤肉,同样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讲究不似烤全羊那样严格,二者的区别在于烤制规模的大小和具体方法上。
串烤肉,首先将净肉剔下来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铁钎子上。过去,做串烤肉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一边扇风烘烤,一边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
近年来,在墨玉、库车和乌鲁木齐二道桥市场等地出现了串烤肉的另一种形式,民间称它为“米特尔喀瓦普”,意为“1米长的串烤肉”。这种串烤肉确实名符其实,钎子足有70~80厘米长,肉块儿也大,立在馕坑里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几串,味道鲜嫩可口,吃起来更为过瘾,因为这一大串足顶那小的7~8串烤肉。所谓炒烤肉,就是用上述那些调料用锅炒出来的羊肉片。
更为有趣、难得一尝的要数“肚子烤肉”。何谓“肚子烤肉”呢,就是把羊肚子洗净后,把羊肉剔下来塞进肚子里,再倒进些盐水把肉块拌匀,然后把口系牢,埋进用篝火烧热的沙子里烤熟的肉。烧烤的只是那肚子,肚子在这里真正成了“饭锅子”。人们尝了这种烤肉后都赞不绝口,说只有吃到这种肉时,才能享受到羊肉特有的、天然的鲜嫩香味,那独特的滋味是任何其他方法烹制而成的肉食无法替代的,或许,这是最原始、传之最久远的食俗之一吧!
薄皮包子:维吾尔族语叫“皮提曼塔”,意为死面包子。这种包子的皮不用发面,而是用温盐水和面而成,面皮擀得很薄,几乎可以透亮。先将上好的料羊肉切成小指尖大的肉丁,再将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拌匀成馅。和好的面切成小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粒,包馅成鸡冠形(略带花边),入笼屉用旺火蒸20分钟即熟。这种包子皮薄肉嫩油多,伴有洋葱的香甜味,非常可口。
维吾尔人吃薄皮包子,很少单吃,常常和馕或抓饭一起吃。和馕吃时,先把薄馕放在笼屉里蒸馏少许,发软后,把包子置于馕之上,就着吃;和抓饭一起吃,则把包子放在抓饭碗里,忽儿吃抓饭忽儿吃包子,随意自如,香味各异,也十分有趣。但不论何种吃法,吃时,都要在薄皮包子上散适量胡椒粉,意在提味隔膻,增加人们的食欲。
烤包子: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人喜爱的食品。
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产的一种香料,带有特殊的辣味,为制作羊肉等菜肴时的调味佳品)、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另有一种烤包子叫“果西格吉德”(疙瘩包子),这种包子的皮要加酵面,用淡水和面,擀成硬皮,馅既可用羊肉也可用牛肉,其他原料和烤包子一样。这种包子呈圆形,馅很多,味道很香。
还有一种叫“桑布尔萨”的油炸包子,其馅的原料和其他包子相似,不过要事先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再用。这种包子形似饺子,用花边刀压边,也有用手工捏成花纹,做工十分讲究。这种包子除了招待客人外,还作礼品,在红白喜事时,相互馈赠,其风味为烤包子之首。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新疆哈萨克、蒙古、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人民都喜爱的食品。当您在天高气爽的季节来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不论您走进蒙古包还是毡房,都会受到淳朴好客的主人的热烈欢迎,他们会用手抓羊肉来款待您,您要记住,拒绝吃肉是不礼貌的,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的表现;最好的办法是大口大口的吃,这才是忠于友谊的表示。
烹制手抓羊肉,先把羊肋条肉剁成大块,下锅煮至半熟去尽浮沫捞出,再取洋葱辣椒,留一大片洋葱,其余剁成末;辣椒剁碎,将肉块摆放盘中,上放洋葱片并撒少许精盐,入笼篜烂取出,滗汤,汤入炒勺上火烧开,下洋葱末,辣椒末,胡椒粉,盐,调好味浇在肉上,请客人享用。
在牧区,手抓羊肉的烹制仍保持其原始的风味。把新鲜的羊肉放入锅清炖,有的只放胡椒,姜片,不放食盐;有的什么佐料也不放,肉炖至七八成熟即捞出食用。
主人把热气腾腾的羊肉装在精致的大盘子中,盘边放着15厘米左右长的割肉小刀,这种小刀富有民族特色,把柄镶嵌雕饰着花纹的图案,其中以英吉沙县出产的最为著名,锋利无比。用小刀割下肉片,手抓肉片蘸盐食用。有的人家给客人一只小盘,请客人把割下的肉片装在小盘蘸盐吃。
这种古朴的、独特的,带有原始风趣的吃肉方式,会使您想起江南塞北的古风人俗,在您思想的海洋里激起阵阵涟漪,引您遐想、怀恋、憧憬和陶醉,从而使您对新疆草原的丰饶,新疆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产生一种景慕缅怀之情。
烤馕: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馕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馕和其他馕时,不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还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亚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这种馕不仅味道好,而且长时间保存不会变质。所以维吾尔族人出门上远路都带这种馕,喝点茶水,吃些“托喀西”馕马上可以充饥,这真是一种理想的方便餐。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
抓饭:抓饭,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食品之一属传统饭食,称“朴劳”。维吾尔民族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抓饭是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抓饭由大米、羊油和清油、胡萝卜、羊肉、食盐等焖煮做成,也有加葡萄干、杏干、木瓜等做成的,因净手后抓吃而得名,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香美,也为其他各民族接受,成为家常美食。
拌面是手工拉出的面再配以炒菜而吃的一种面食,因其价廉实惠而受欢迎。在维吾尔族及回族中,有一些熟练的拉面师傅,一次可拉1~2公斤面,供10人以上食用。这种面被称为“把子面”,粗细匀称,软硬适度,吃起来特别滑溜可口。如果再加上用羊肉片和辣子炒出的菜,即所谓的“过油肉拌面”,就更是本地人和游客十分喜爱而又常常食用的美味佳肴了。
制作拉条子要把握四个关键:①和面时盐要适量,盐少了容易断,多了拉不开;②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软;③面和好后要在表面摸上清油,盖上湿布或盖子至少放半小时以上,2~3小时更佳;④拌面菜一定要以青椒炒肉或芹菜炒肉或菠菜炒肉等,否则就不好吃。
因新疆小麦生长期长、面粉筋骨好,故而适宜做拉条子。
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其风味可以和北京的烤鸭相媲美,维吾尔语叫“吐努尔喀瓦甫”。它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
烤全羊制法独特、选料考究,一般是选择羯羊或两岁以内的肥羔羊为主要原料。宰杀剥皮,去头、蹄、内脏,用一头穿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铁钉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白面粉等调成糊。全羊抹上调好的糊汁,头部朝下放入炽热的馕坑中。盖严坑口,用湿布密封,焖烤1小时左右,揭盖观察,木棍靠肉处呈白色,全羊成金黄色,取出即成。现在一些大宾馆里,焖烤全羊已不用馕坑,而是采用电烤箱,同时可烤2~3只,效果更佳。
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并将头系上红色头结,嘴含上芹菜或香菜,犹如一只活羊卧在那里吃草。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那被烤得黄里透油的光泽,那香味扑鼻的诱惑,以及那动人的艺术造型,顿时会使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吃时,可以自己动手用刀削下来吃,也可请服务人员切好后送上来吃。
新疆烤全羊之所以驰名中外,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和新疆羊的品种有密切关系。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这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在南疆和田、且末等城镇巴扎上,设有现烤现卖的烤全羊摊档,常有烤全羊出售,可以剁块零卖,而那里往往是生意最兴隆的地方。
新疆凉面:新疆凉面又叫黄面,因其色黄而得名,维吾尔语叫“赛热克阿希”,属夏令风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蓬灰来源于戈壁上的“臭蓬蒿”,这是一种野生植物。秋季来到,人们把蓬蒿收集起来,放进坑中烧。蓬蒿流出的水汁冷却后会凝结成块,这便是蓬灰。
制作凉面时,先用淡盐水、土碱水和面,加入蓬灰水,边加边拉,揉到面团柔软光滑有拉力时即可,然后放在案板上饧。把面拉成细条下锅,煮熟后捞出,过两次凉水,淋少许清油拌开。把炒勺中的水烧开,下菜葫芦煮熟,加盐,打鸡蛋花,下菠菜,加湿淀粉勾成芡成卤汁。吃时凉面盛于盘中,浇卤汁,放醋、蒜、油辣椒、芝麻酱。面柔软而有筋感,拌料酸中带有辣香。
黄面是经手工拉出凉拌着吃的面,在昌吉、米泉等地的回族人中间,深受欢迎。而昌吉市流行的“烤肉拌凉面”的独特吃法,更是受到外地来客的青睐。
米肠子、面肺子:新疆盛产牛羊,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为主。牛羊肉风味小吃名类繁多自不待言,就是以羊的内脏作原料,也能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米肠子与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新疆米肠子和面肺子是利用羊的下水做的一道名小吃,深受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欢迎。做法是:将羊肺和羊大肠洗净,将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面筋,呈糊状加油和盐,灌入面肺内,然后扎紧气管,放入水中煮2小时左右即成。米肠子是用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肠油加胡椒粉、孜然粉、精盐拌入大米,用水煮,待半熟时,在肠中扎眼使之漏气,煮1小时即熟。这种小吃做工细、味道香,主人常用它来招待客人。
油馓子:油馓子是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风味名点之一。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
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感谢客人的光临。
油塔子:油塔子顾名思义,形状似塔,是维吾尔、回族人民喜食的面油制品。回族人民一般作早点配合粉汤吃。它色白油亮,面薄层次很细,香软油多而不腻,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
高明的清真白案厨师,十分讲究油塔子的制作艺术。他先用温水把面活好,加酵面揉成软面,发约1小时,再加碱水揉好稍醒,根据制作需要,揪成数块,外抹清油待用。
取其中一块,平铺在案板上,擀薄拉开利用和面良好的延伸性和韧性,拉得越薄越好。在给薄面上抹炼羊尾油时更为考究:天热时,给羊尾油里加适量羊肚油,因为羊肚油凝固性大,不至于天热油熔化而流出面层;天冷时,给羊尾油加少许清油,清油不易凝固。这样制作的油塔子油饱满,不流不漏,保持了油塔子浓香丰腴的天然风味,再撒少许精盐和花椒粉,将面边拉边卷,卷好后搓成细条,再切成若干小段,然后拧成塔状,入笼后用旺火蒸半小时,即可起笼食用。
油塔子不仅是维吾尔族待客的一种上乘主食,也是街头的风味小吃,在新疆城乡这种面食到处可见。
粉汤:粉汤是新疆回族的风味小吃。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几乎每家回族都要烹制粉汤,恭候贵客和亲友们的到来。这种风味小吃虽然上不了宴席,却深受群众的喜爱。
粉汤大都出自回族妇女之手,她们做粉汤不仅仅自己喜欢吃,而且还有馈赠左邻右舍的习俗,这不仅是为了增进每家之间的友谊,同时也是一场没有举行仪式的竞赛。如果谁家妇女的粉汤做得好,那可是备感荣耀自豪、并受大家推崇称道的事情。听说回族姑娘在出嫁之前,都要在家接受母亲烹制粉汤的严格训练,使回族姑娘个个都成为烹制粉汤的能手。
粉汤味道鲜美,略酸微辣,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其做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粉汤是先用纯豆制淀粉做成2立方厘米大小的粉块,再用羊肉、肉汤、西红柿、菠菜、白菜、红辣椒、醋、胡椒粉和水发木耳等做成汤,二者合在一起即成粉汤。四季可做,但因时令季节不同,放的菜有所变化,无论何时做的粉汤,都具有味香扑鼻、色艳夺目等特点,使人流连赞叹。
大盘鸡:大盘鸡最早从沙湾县一带传出,所以有“正宗沙湾大盘鸡”一说。近几年来本地亦出现许多专做大盘鸡的食店和名厨,且烹制工艺精细,风味独特,成了许多食客经常追寻的目标。其制作方法讲究,配料选材严格。做出的成品色金红油亮,味麻辣醇厚,再加上宽板拉面拌汤汁,食之既可饱肚腹,又能飨口福。
酸奶子:是一种发酵的乳制品,极受维吾尔人喜爱。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男女老少,对酸奶子一往情深,视为离不开的家常饮料。酸奶子如此备受青睐,自有它的魅力。它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它所含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大米、白面、肉类都高。其作用也十分广泛,也很神奇。胃病患者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酸奶子对高血压、冠心病,有防治之效。其中所含的乳清酶等能抑制胆固醇。有人通过试验观察到,每日饮700毫升酸奶子,1周后,可使血清胆固醇显著下降。经常饮用,可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从外国专家研究的资料看,喜食酸奶子的维吾尔人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多为130毫克/分升,远比一般美国人240毫克/分升的水平低。
专家们还认为,人过早衰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肠道腐败菌引发肠中毒。而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抑制和消灭肠道内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腐败菌,从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丛的分布状况,抑制腐败菌产毒,增强肠道机能,促进营养物的吸收,防止过早衰老,酸奶子还具有防癌功效。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把患有肿瘤的小白鼠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每天喂酸奶子,乙组则不喂。20多天后,前者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后者降低了30%~35%。维吾尔人患癌的比例较少,恐与饮食酸奶子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妇女饮食酸奶子,可使皮肤变得白嫩、光洁,起到美容作用。酸奶子的神奇作用使美国医学界为之叹服,奉它为“世界最佳饮料”。酸奶子的加工制作,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制作十分简单。它是以新鲜全脂牛(羊)奶为原料,经消毒后,加入地乳酸菌(或已发酵的酸奶子)发酵而成。乳酸菌大量生长繁殖,将奶子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乳酸又把奶中酸蛋白钙化物的钙离子夺走。酸蛋白开始沉淀。再把酸奶子放入室温保持在10~15摄氏度左右的房间,让其继续发酵,1~2天后,产生芳香时,这就形成了味美质佳的酸奶子了。
维吾尔人家家都会做酸奶子,常常是自做自饮,也有清晨去巴扎买现成的。每日,数百名城郊农村妇女,从四面八方将加工好的酸奶子运往城里销售,其收入也很可观。
维吾尔人饮食酸奶子,不加糖,就喝那个酸劲,内地人刚开始服用时,抵不住那个酸劲,可放适量白砂糖,搅匀后饮用,酸中透甜,加以奶香,也别具其味。喝酸奶子会上瘾,一旦上了瘾,也许会因此“终身受益”。
羊羔肉:羊羔肉是一种味美的肉食品。羊羔肉多选择当年羯羊或周岁以内的羊。做法是把羊羔宰杀后,去其皮和内脏,洗净后放在大锅里煮,并放洋葱、胡椒等佐料。煮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用冷水煮,另一种是先用开水煮,无论哪种煮法,都要捞去浮在汤上面的血沫,等肉快熟时再放盐。羊羔肉鲜嫩而可口,是待客的上品。
纳仁:纳仁,即手抓羊肉面,新疆牧区的一种佳肴,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风味食品。这种饭食肉质酥烂鲜香,肉面合一,食用方便、味道可口,是牧区少数民族待客的佳品,具有明显的牧区特色。来了尊贵的客人,热情好客的牧民多会宰羊做“纳仁”招待客人。
做法是:把羊宰杀后,剥皮去其五脏,把羊肉切成大块,一般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块,放在凉水锅里开始加热,煮沸后,撇去血沫。一般2个小时即可煮熟。汤肉放盐、洋葱。肉取出后,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是面片,捞出盛盘,把面片放在盘底,块肉放在上面,肉用小刀切碎后同面拌在一起,并撒些辣子面、洋葱末等调味品,然后用手抓着吃,这就是手抓羊肉面。吃完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主人还要请客人喝碗原汁汤,以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吃这种饭有许多讲究,特别是在牧区,反映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www.daowen.com)
哈萨克族牧民在做这种饭之前,要举行一种“巴塔”仪式。就是把要杀的羊牵进毡房,或是在毡房门口,请客人过目和允许。客人要代表来客对主人表示感谢和祝福。这时主人才把羊拉去宰了。吃肉之前,主人和客人都要先洗手。进餐时,主人要把羊头放在主要客人的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在吃肉之前,先要用小刀削下羊头脸面的一块肉,送给主人,或是放在盘中;再割一只羊耳朵给主人的孩子,或是座中的最幼者,意思是希望晚辈听长辈的活,然后把羊头还给主人。等这些礼节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吃肉。
柯尔克孜族的纳仁做法却有不同,他们是将羊肉切成很小的肉丁,然后同面拌在一起,再请客人食用。
帕尔木丁:帕尔木丁是维吾尔的风味食品,在馕坑里烤制而成,其色泽黄亮,味美可口。
原料有:面粉、新鲜肥羊肉、炼好的羊油、洋葱、鸡蛋、盐、孜然粉、胡椒粉等。
做法是:先用鸡蛋、盐水和面,并擀成圆形。馅用羊肉丁、羊油丁、洋葱拌匀,放盐、胡椒粉、孜然粉等佐料。将馅包在皮中,包成马鞍型,贴在馕坑中烤,约20多分钟即熟。烤熟的帕尔木丁表面再涂些炼好的羊油,使其油亮生辉,味道更加鲜美。
库车汤面:库车有种汤面,风味独特,工艺讲究,吃了使人难忘。
原料主要有:面粉、羊肉、鸡蛋、菠菜、羊尾油、肉汤、花椒粉、葱、蒜泥、清油、醋、辣椒油等。
做法:选用新鲜羊肉煮汤备用。把拉成细如丝的面盛在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用肉汤烫面,加蒜泥、放熟羊肉片,蛋丝加肉汤,淋醋和辣椒油,再撒些胡椒粉即成。讲究的还在面里窝个荷包蛋,其味更佳。
熏马肠:每年11月底到12月,是哈萨克族牧民制作熏肉的旺季。他们在这个时候,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宰杀后供过冬食用。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的保存,他们采用了多年积累的方法——熏。熏肉时,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块墙或是用其他东西遮挡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还有一种熏羊肉的方法十分有趣,将羊宰杀后,将内脏掏空,烧掉皮上的毛,皮连肉一起剁成块,撒些盐,用熏陶的方法熏干。连皮一起熏的肉,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直到翌年的6~7月也不会变质。
哈萨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了,他们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撒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也有用熏的方法来做马肠子。
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牛羊肉上撒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晾干即成。哈萨克族的马肠和腊肉脂肪丰富,但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颜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显示他们烹饪技术的时候,这时若去牧区准叫你饱尝口福。
九碗三行:是新疆回族人的正宗宴席,赴这种宴席叫“吃席”。回族人在举办婚丧嫁娶的活动中,大都要做“九碗三行”这种饭来招待客人和亲朋好友。
“九碗三行”是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只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南北或东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时也有名堂。一般先上四个角的肉菜,称之为“角肉”,然后再上四个边的菜,其中对面的两碗菜,名称要对称,谓“门子”。“门子”菜就是菜名要一样,但花样和原料可以有区别。比如东面是“丸子”,那么西边的菜也必须是“丸子”,但一边的丸子可以用牛肉,另一边的丸子可以用羊肉,另外也可分别放些鸡蛋、木耳之类的东西,以示区别。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增加菜的花色和品种,以显丰盛。最后上中间的那碗菜,一般放凉莱或是别的菜,讲究的中间放火锅。
“九碗三行”的菜都不用过油炸或炒,其烹饪全部用蒸、煮、拌。菜的原料主要是牛、羊、鸡肉以及白菜、豆腐、粉条、辣子、木耳、黄花、鸡蛋、葱花和其他蔬菜。有时根据四季上市蔬菜的不同,所做的菜的内容有所变化。
这种宴席的主食有花卷、馍馍、米饭和油香(办喜事时不可用油香)。客人入席后,先要上小麻花、油果、方块糖之类的点心和糖果,并要请客人喝茶。这种做法,其目的是让远道来的客人先休息一下、喘口气,再则让客人们互相认识一下,并聊聊天、活跃气氛。稍稍休息后,便开始上“九碗三行”的菜。九碗菜是同时在大蒸笼里蒸的,所以上菜速度很快,1~2分钟内即可上齐,客人对每道菜都能吃上热的。由于九碗菜都不过油,选料精细,所以吃起来很爽口,另有一番风味。做“九碗三行”的宴席,事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根据客人的多少,准备足够的肉和菜,来了200~300位客人可在十几分钟同时就餐,这就大大减轻了主人的劳作,同时,客人也十分满意。
宝酿:新疆库尔勒香梨削顶作盖,挖去梨核,填入葡萄干、瓜干、红枣等果料盖好,蒙上皮纸,笼蒸后,浇蜜汁而成。香甜适口。
挂卤肉:熟羊肉切厚片,加调料、鸡蛋、淀粉拌匀,过油炸黄;另取木耳、兰片、调料、淀粉、鸡蛋制成卤汁,浇肉上而成。
奶茶:奶茶,原本是山区游牧民族的家常饮料,后来逐渐为新疆各族群众所接受。现在,不仅牧民们不可一日无奶茶,即在城镇平民百姓家也将奶茶作为早餐必备饮料。奶茶烧法简便,先用茯茶煮开,再兑入鲜奶至沸,加盐即成。茶、奶的比例可随意增减。
哈萨克族喝奶茶,多是将茶、奶分别煮沸,喝时,碗中先倒进茶水,然后再适量斟入奶子,有时还放入一些酥油。这种奶茶蛋白质丰富,脂香喷鼻,多喝能解渴耐饥。若到草原上牧民家里做客,主人必先敬以奶茶,客人可慢慢喝之,多少随意。
马奶子:马奶子是哈萨克族人民喜欢的饮料。盛夏,在新疆牧区草原上,饲养马匹的牧户,都能自制马奶子,供日常饮用和款待宾客。马奶子味带咸酸,有轻微的酒香,饮之沁凉可口,帮助消化,健胃益身。若多喝能催眠,令人陶然入睡。
牧民酿造马奶子方法简便:将刚刚挤下来的鲜马奶装进牛皮缝制的皮桶中,再放入陈奶酒曲,经过几天发酵,便可饮用。夏秋间如到新疆牧区旅游,便可一尝马奶子的滋味。
奶酒:奶酒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夏天到山区草原的蒙古族牧民的毡房做客,主人常以自酿奶酒奉敬。敬酒时往往先给客人唱一首热情的歌,请你开怀畅饮。制作奶酒一般采用脱脂的酸奶,装入木桶或皮桶,经过充分发酵,再盛于特制的锅中加热,取其蒸馏水便是奶酒。奶酒含酒精只有十几度,味甘微酸,有奶香,是酒中佳品,但切忌过量,以免醉倒。
“苏甫”汤:苏甫是俄罗斯族人做的一种汤菜的名称,汉族人称其为“苏甫”汤。
“苏甫”是一种十分可口的汤菜,其原料有牛肉或羊肉及包心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葱和桂树的干叶等。做时先将牛肉或羊肉用凉开水煮开,去沫,煮一段时间后,再放胡萝卜、洋葱、西红柿和桂树干叶,等肉快熟时,再放土豆、包心菜、盐。桂树的干叶在汤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汤保持一种特殊的香味,如果没有这种树叶,那菜汤将是另一种味道。桂树干叶是一种调味品,在市场上有售。
配合吃这种菜汤的主食是“列巴”和“斯米旦”(经发酵后的生奶皮子)。吃时将“斯米旦”抹在“列巴”上就汤吃。另外还有用绿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包心菜腌的酸菜,这种饭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俄罗斯族家庭中的日常便饭。同时,也是俄罗斯族朋友在一起聚会时待客的佳肴,并受到客人的青睐。
“沙尔阔勒”:在柯尔克孜族的食谱中,许多饭食常用牛羊肉作为主角,但“沙尔阔勒”这种饭却不用牛羊肉,而且味道同样香甜。
“沙尔阔勒”意为“黄色的湖”。这种饭做出来恰如一座金色的湖呈现在你眼前,造型别致,富有艺术性,这是把大自然的美最巧妙地搬到了餐桌上,不仅让人们饱尝口福,且得到美的享受。
其原料为大米、牛奶和酥油,做法是用牛奶和大米做成黏饭,色洁白,放在椭圆形盘子四周,并把黏饭做成起伏的山峦,盘子中央搞成低洼的盆地,然后把黄灿灿溶化的酥油放在中间,犹若金色的湖水。牛奶做成的黏饭呈雪白色,饭粒中散发出来的热气,恰似雪山顶上的白云,客人望见这般景色顿时食欲大增。用饭时用手抓或拿勺子盛上饭再蘸上“湖中”的酥油,其味油而不腻,可口难忘。
柯尔克孜族主人常用这种饭来招待亲朋好友,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友好。除了用来招待客人之外,平时,柯尔克孜族女主人也常用这种饭改善生活。
“宝扎”:宝扎是柯尔克孜人做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由于含有少量的酒精,所以柯尔克孜牧民还常常以“宝扎”代酒,喝了之后既可防寒,又觉得浑身舒服,所以在冬季,柯尔克孜族牧民无论做什么样的好饭来招待客人,总忘不了让客人们尝尝他们的宝扎,以表达主人的盛情。
“宝扎”的做法是将糜子、小米或小麦磨成面粉,打成糊糊状,再放到锅里煮,熟后倒在木桶里,待温度降到不烫手时,把用麦芽粉做成的醉头放入其中,然后加盖捂上,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有时,还需用棉被之类的东西包住,以保持温度,使其发酵,第2天和第3天用凉开水冲稀,并用布过滤即成。
“宝扎”在新疆少数民族的饮料中,是一种特色饮料,喝过之后,口感十分舒服。对于常食肉食的柯尔克孜民族来说,这种饮料是一种理想的消化剂,因而受到柯尔克孜族群众的喜爱。这种饮料不宜长时间保存,也不宜长途运输,时间一长容易变味而难喝,所以,柯尔克孜人一般是现做现喝,也不储存。
“阔兹”:新疆蒙古族人喜食一种用羊头、羊蹄和青稞(也可以是小麦)熬成的稠粥,蒙古语称其为“阔兹”。
这种饭不仅独特,而且做法也有趣,首先要把新鲜的羊头和羊蹄去毛洗净,放入锅内用水煮,然后把青稞(或小麦)用温水闷上十几分钟,使其泡涨,再放在木槽里,用木杵捣,使青稞(小麦)的皮脱落,待皮脱落后,放入锅里同羊头、羊蹄一起用文火煮,并放入适量的盐,2~3小时后即熟。
羊头、羊蹄含胶质多,其饭含有特殊的香味,营养极为丰富,蒙古人多在晚间用此餐,据说,具有补钙和强身的作用。除自己食用外,也用来招待客人。
“冬拜吉干”:“冬拜吉干”是南疆喀什、阿图什一带维吾尔人的独特美食,也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佳肴。“冬拜”是“背”的意思,“吉干”是肝子。“冬拜吉干”就是肥羊尾油上面加一块羊肝的意思。有人还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雪花羊肝”,就更加形象了。
这种美食的做法较简单。羊宰杀后,用新鲜的羊肝和羊尾油同羊肉一起煮,煮熟后,把羊肝切成薄片,羊尾油也切成薄片,然后按羊尾油片的大小,把羊肝薄片放在羊尾油上面,并撒些孜然、精盐和胡椒粉等调味品。羊肝煮后味淡,羊尾油却很油腻,奇怪的是两者合起来吃时,却产生香而不腻的效果。所以,这种美食往往使人“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
主人在招待这种美食时,还有一些讲究,一般按来客的人数准备羊肝和羊尾油片的份,保证每位客人都有一份。在递给客人这种美食时,是把羊肝和羊尾油放在小薄片馕上,连馕一起送到客人的面前。另一个讲究是在请客人吃肉之前,要先请客人品尝这种美食,意思是过一会儿吃的羊肉是专门为客人宰的羊,既不是买来的羊肉,也不是陈肉。这也是对客人尊重和热情的一种表示。所以,如果你吃到这种美食时,就知道主人专门为你宰羊了。
塔吉克族在结婚宰羊招待客人时,还专门做了这种美食,除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之外,还有对新郎和新娘祝福的意思,希望他们永远不分离,百年和好。
“木赛来斯”:“木赛来斯”是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普遍喜欢的一种饮料,其制作方法也十分独特。这种饮料完全是用鲜葡萄汁为原料酿成的,但却不是葡萄酒。做法是:鲜葡萄榨出汁,放在大铁锅里用文火熬,并放入适量的茯砖茶(主要用于染色)。待熬到一定的浓度后,过滤倒入干净的缸里,然后再放人适量的玉米粒,加盖密封后,置于向阳的地方,让其发酵,约40天即成。
被维吾尔族群众视为琼浆玉液的“木赛来斯”,呈淡咖啡色,味酸微甜,气味芳香,是消暑解渴的上等饮料,同时也是营养丰富的上等补品,当地维吾尔族群众把这种饮料称其为“多拉”(药)。
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大多喜欢房前屋后栽种葡萄,待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他们便开始酿制这种饮料。这种饮料大都为家酿,自制自用,或是用来招待客人,有些地方群众也到市面出售。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维吾尔族群众喜欢用“木赛来斯”招待客人,这主要是那里的“木赛来斯”产量多,质量好。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维吾尔人的热情。
“木赛来斯”含有微量的酒精,具有舒筋活血的功能。有些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在“木赛来斯”中泡一些热性的药材,以使“木赛来斯”更加有滋补的作用,许多维吾尔族群众用它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阔尔达克”:阔尔达克是维吾尔族用羊肉、胡萝卜、土豆等炖的一种菜,是维吾尔族在喜宴、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友的一种理想食品。将羊肉剁成小块,放锅里炒,放少许洋葱、花椒、姜等调味品,然后放入胡萝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炖。这种菜味美,香气四溢,色彩丰富,一般常用馕来就这种菜吃。
曲曲儿:曲曲儿是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它跟汉族人民所说的馄饨相仿,在制法和用料上却有它的独特之处。
先用上白面粉和面,擀成薄片,切成4平方厘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葱末加盐、胡椒粉、孜然粉与少许肉汤和成馅。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面皮逐个包馅,先成饺子状,把两头从底部弯曲捏合。在肉汤煮开时,放入包好的曲曲儿。煮熟时,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入煮开,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曲曲儿皮薄馅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汤,且汤清味鲜,风味别具,在新疆城乡到处可以吃到。
“沙布萨”:“沙布萨”是维吾尔族一道精美的食品,也是用来招待贵客的一种包子。虽说是包子,但形状却是扁三角形,而且用油炸,不用笼蒸,其味道异常可口。
这种包子之所以好吃,一是馅的内容丰富,除了有羊肉、洋葱、胡椒粉之外,还要掺入少量的米饭,使馅吃起来油而不腻,更加可口;二是和面时要加些清油,这样皮子会起酥,吃起来又脆又酥。
等这种包子包好后,其边沿用手捏成花纹或是用花边刀切成花边,然后再放入油锅里炸,火候不能太大,炸成焦黄色时即成。“沙布萨”皮脆酥,馅鲜嫩,味美可口,非常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不过,这种包子一般不在市面上出售,以家庭自制为主,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做这种包子。
维吾尔人除了用这种食品来待客外,还作为走亲访友时相互馈赠的礼品,以表达热情、真诚和友好。
清炖羊肉:是维吾尔族最具原始风味的传统饮食之一。将新鲜羊肉剁成大块,下锅炖,水沸后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盐和洋葱,不放其他佐料。为了增加口味,有时也放一些胡萝卜、恰马古(蔓菁)、西红柿以及芫荽等,这样炖的肉,汤更加鲜美。通常维吾尔族群众在吃完羊肉后,还要喝上一碗肉汤,以佐消化。
清炖羊头、羊蹄:是维吾尔族带有原始风味的一种小吃。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取新鲜羊头、羊蹄,烧去全部羊毛,洗干净,去掉羊角和羊蹄壳后,放入锅内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蘸盐吃。它以风味独特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喜爱,在新疆广大城乡到处可见到这种小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