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游实用指南:探索锡伯族-共产主义民族

新疆游实用指南:探索锡伯族-共产主义民族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统计表明,新疆现有锡伯族3.6万余人。锡伯族妇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当代新疆的锡伯族男子喜欢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锡伯族人民能歌善舞。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又叫怀亲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西迁戍边、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这是200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

新疆游实用指南:探索锡伯族-共产主义民族

1998年统计表明,新疆现有锡伯族3.6万余人。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他们大多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我国东北沈阳地区征调来疆驻防的锡伯族官兵后裔。

锡伯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妇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当代新疆的锡伯族男子喜欢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旋律优美、热情奔放。舞蹈尤以“贝伦”最为有名。乐器有“冬不拉”、“苇笛”、“墨克讷”。还有多种多样的群众性娱乐、体育活动,如射箭、赛马、摔跤、打秋千等。射箭是锡伯族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和纸糊。

锡伯族的居住是同营旗制度相联系的,一个旗(牛录)就是一个大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组织。因此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城堡围长3~7里不等,城堡里住着100~200户人家。街道井然,每户都围有矮墙,住房都是坐北朝南,用土坯筑成,通常是3间。房前屋后是果园、菜园和畜圈。

锡伯族礼俗: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族婚俗:锡伯族的婚姻,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择配讲究“门当户对”。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清代还有“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在习惯上,“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即舅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而姑母家的女儿不能嫁回舅父家与舅父的儿子结婚。婚礼前,女方家长要请位“送亲婆”,她必须是儿女双全、干净利落、善于辞令,同时又是属相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人,陪伴新娘去婆家,在礼仪上随时地给新娘以指点,直到拜完“天地”为止。同样,男方家也要请位“娶亲婆”,她也得是和送亲婆条件相同的长辈妇女,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双亲之后,接替“送亲婆”的义务,照顾好新娘。

锡伯族妇女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如果姑娘出嫁后被丈夫“休掉”送回娘家,这对父母、本人都是极大的耻辱,在社会上也要受到谴责。一旦夫妻不和睦,亲友们极力从中说和调解,以免家庭破裂,经反复调解,夫妻没有和解的余地时才离婚。旧时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当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破裂时,妇女无权提出离婚要求,而丈夫可随意提出“休妻”。离婚后,丈夫将负担女方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用,以后各自另行择偶,互不相干。

再婚时的婚礼,如果有一方未婚,其结婚程序与一般成婚无差异;如果双方都是二婚者,婚礼仪式从简,只宴请一些近亲好友祝贺成亲之事。(www.daowen.com)

锡伯族食俗: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驴、马、狗肉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他们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韭菜合子、南瓜包子、发面饼、炖鱼等。

锡伯族节庆: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又叫怀亲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西迁戍边、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这是200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也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天家家挂灯笼,锣鼓喧天、花炮齐鸣,高跷、龙灯、秧歌队扭上街头。家家吃元宵(即“汤圆”)。夜间点上元旦供神用残烛,绕屋一周后还到仓库房中照一照,以免盗窃之灾。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人们这天互相往脸上抹黑,认为人们替五谷承受了黑祸,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所以这一天,人们清早起来,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灰)或毡片带上,上街相互往脸上抹黑,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后来逐渐成为青年叔嫂、姐夫、小姨间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一节日的“抹黑”已慢慢被废除了。

正月二十五日,俗称“填仓节”。农户家家向粮仓焚香礼拜,插香于粮囤上,还用柴草灰在囤的周围洒上灰圈,洒灰圈时还口念着:“大囤满,小囤流,今年丰收好年头”。并在大门前洒上灰圈,借以避邪。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节日这一天,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地上,鬃毛埋进土里,再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雨,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如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灾灭难。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节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烛是一种特殊的烛,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有时小烛多达千余支。节日的早晨,喇嘛事先点烛祭祀,这时,人们已赶到庙里。等到一声令下宣布抢烛开始,大家也不怕烛火烫手,经过激烈的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带回家去,再做成烤面饼,当天早晨食用。他们认为节日抢得面烛,家中无子会有子,有子的今后人丁会更加兴旺。

锡伯族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节日这天,各家选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净,宰后,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把宰杀的羊放在桌前,再在院靠西屋的墙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摆七根蜡烛,摆成北斗七星的样子,然后点燃。又在院的西北墙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钉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在每根木桩上点燃一根蜡烛。将当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祷七星保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