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士阶层与岭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士阶层与岭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随着岭南地带被纳入统一的国家政治体制、被封建化和“文化”,随着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的不断移入、传播以及各类学校的开设,岭南地区开始出现第一批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培育思想文化的人才——“士”。这些人中,有的是从中原南下的,有的是岭南土生土长的,他们都对岭南早期思想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父、子、孙三人被后人称为“三陈”。“三陈”对岭南“士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有重要影响。

秦汉时期,随着岭南地带被纳入统一的国家政治体制、被封建化和“文化”,随着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的不断移入、传播以及各类学校的开设,岭南地区开始出现第一批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培育思想文化的人才——“士”。这些人中,有的是从中原南下的,有的是岭南土生土长的,他们都对岭南早期思想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陈钦、陈元父子,苍梧广信人。陈钦师事贾护专习《左氏春秋》并甚有名气。曾以《左氏春秋》教授王莽,并自名《陈氏春秋》。儿子陈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汉光武帝建武初年,“与桓谭、杜林、郑兴俱为学者所宗”(《后汉书·陈元传》)。《通志》谓陈元有左氏训及集若干卷。元之子陈坚卿在经学也学有所成。父、子、孙三人被后人称为“三陈”。“三陈”对岭南“士文化”的形成与特点有重要影响。汉末岭南士人“笃好著书,属辞比事,多以春秋为名”[6],即自“三陈”继往开来。

杨孚,番禺人,家住珠江南下渡头村。东汉章帝时举贤良对策,官拜议郎。潜心汇集岭南地带与中土不同的植物动物、矿物“异品”和世俗风流,撰成《异物志》一书。这是岭南南海郡人撰写的第一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域性的异物志。原书于宋代散佚。至今流传的《异物志》为清代南海人曾钊从散见于各书中的引文辑录而成。(www.daowen.com)

士燮(公元137—226年),亦系苍梧广信人。曾游学京师,受业于名儒刘陶。汉献帝建安初为交趾太守。《三国志·吴书·士燮传》本传称:“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如北海人刘熙,即是当时徙居交州的著名学者。继后往徙的薛综原是沛郡人,“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三国志·吴书·薛综传》);程秉为汝南人,“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被士變任为长史(《三国志·吴书·程秉传》);许慈为南阳人,到交州“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三国志·蜀书·许慈传》);许靖原为汝南有名的学者,为避董卓孙策等乱,也率族人“与袁沛、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士燮厚加敬待;等等。除儒学学者外,东汉末佛学的著名学者牟子、康僧会也出自交州。一时间,交趾一带成了南方的学术文化中心。[7]士燮本人“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皆有师说”(《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著有《春秋左氏注》《士燮集》,甚为北方名儒袁徽所称道。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任合浦、九真、南海太守,也都学有所成,兄弟四人被时人称为“四士”。

岭南地于两汉自“三陈”“杨孚”“四士”后,名士纷出,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燮后有番禺董正,年十五通《毛诗》、三传《春秋》,知名公府。有南海王范,搜罗典故,为《交广春秋》。史称其事赡词密,谓交广之有纪载自范始。有黄恭亦南海人,以王氏《交广春秋》多所遗漏,乃为《王氏交广春秋补遗》。其论尹牙、丁茂、朱厓令女,皆以《左氏春秋》为断。后复广为《十三州记》。世以其书与杨孚《南裔异物志》、临海《水土记》并传。其族子整,博洽工文词,有集十卷……”[8]依此可见,两汉之际,随着岭南的逐渐开化,中土思想文化与士人的不断南移,岭南的士阶层终于形成;随着士阶层的出现与壮大,原来在中原地带流行的儒、道、释、法等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潮,必然地也要被移入并得到发展。由此,岭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开始进入观念形态的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