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提高写作水平,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增强对写作结构的认识,加大必要的语言输入。英汉句子的形合、意合差异,给许多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造成了困难。英汉句子的另一重大差异表现在人称与物称上的区别。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以客观事物或抽象名词的形式加以表达。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时由于受汉语干扰而常犯低层次错误,这种情况一旦持续到高年级阶段,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总是无法消除汉语干扰的痕迹。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

和口语一样,写作属于语言四项技能中的输出环节。它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四项基本技能里综合性最强、也是最难提高的一项技能。要提高写作水平,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增强对写作结构的认识,加大必要的语言输入。

(一)增强对写作结构的认识

(1)重视分析英汉句子结构的基本特征。一种语言中词组组合并不同于另一种语言,一种语言中的意思黏合也不同于另一种语言。英汉两种语言组词造句的不同,源于这两种语言中句子结构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子差异,最大的莫过于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而汉语造句则主要采用意合法。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重形合,是指英语语言符号以及语法之间依靠较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较多,单句的句子成分排列紧凑,任何复杂的长句分析起来都会线索清楚,脉络清晰,犹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繁而不乱。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主要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汉语重意合,句子由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句子简短,富于变化,较少使用关联词语,言简意赅,直接明快。在单句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交叉排列,因而句子结构显得较为松散。

英汉句子的形合、意合差异,给许多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造成了困难。他们用汉语思维来写英语句子,不懂得在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之间使用一定的关联词,而是靠意思把词语和分句简单地连接起来。

英汉句子的另一重大差异表现在人称与物称上的区别。一般而言,按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在使用英语来表达思想时往往比较强调客观性,注重物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因此,常常突出主语(subject prominent)。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以客观事物或抽象名词的形式加以表达。正因为如此,英语常用物称(impersonal)作主语,着重强调物对人的作用,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

毫无疑问,英语用非人称作主语,注重客观如实地反映一个句子的意思,明显地使句子的表达更生动、亲切形象和逼真,也使叙述更正式、客观和公正。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不同,汉语则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语言使用中较注重主题(topic prominent)。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实,着重强调人对事、对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所有的行为或事情都是由人这个行为主体来完成的。所以,汉语的句子表达常常以人称词做主语。很明显,句子在用汉语表达时,是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表达方式,注重思维的主体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我”对事物的影响,因此,常常用人称词作主语。

受此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写作中常常习惯用人称代词做主语,I,we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颇高,爱用 I think…we must…等句式。同时,由于主语的物称化与人称化的差异导致英汉句子在语态使用上差异显著。英文句式在语态上多采用被动形式,尤其是经常使用“it”作主语的非人称被动式;如 it is believed, it is felt, it is thought等。而汉语由于主语的人称化,多采用主动式。因此,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常常采用汉语的人称表达法,无法说出确定的人称,也会采用泛指人称。以上表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作时注意英汉句子间的差异,尤其是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等的使用差异,对避免中式英语,使文章的语句表达更符合英文习惯是非常有益的。(www.daowen.com)

(2)注重英汉语篇的对比。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语篇这个术语,对于不同的语言学家,其含义会各不相同。但一般认为语篇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在同一主题下,英语和汉语的语篇及其语篇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大多数语篇都由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构成;要求内容一致、意义连贯、语句衔接;要求具备完整的语义信息和交际功能;要求遵循一定的组合规律等等。但两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体说来,与英语思维模式相对应的语篇的组织和扩展,呈“直线型”结构;也就是说,英语语篇的展开模式常是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地点明这一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分类陈述。分类陈述的目的是对主题句的展开,并为中心思想在以后句子中的发展作好准备。所以整个过程往往以明晰的如同路标似的连接手段衔接起来(如表示因果、对比、附加、强调、让步、举例、结论、顺序和对照等手段),这些路标会把你直接引向作者的意图。与此不同的是,汉语句子成分之间、句际之间则没有使用像英语里那么多的黏合剂,或缺乏如同路标似的衔接手段。汉语的语篇是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即语篇的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汉语里常用的种种方式来加以阐述。

(二)加大语言输入,培养和增强语感

母语对二语写作造成干扰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会随着对二语的掌握程度加深而消失。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时由于受汉语干扰而常犯低层次错误,这种情况一旦持续到高年级阶段,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总是无法消除汉语干扰的痕迹。究其原因还是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所致。而背诵则是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

(1)背诵有利于强化语言输入,克服汉语负迁移,对语言输出起监控作用。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目的语输入不足。学生大脑中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极为有限,惯用词汇、句型及表达积累太少,以至于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依靠语法编造句子。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必然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入,从而严重影响了语言输出的质量。而背诵有利于积累语言知识,可为比较地道的英语语言输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 Krashen的监控假说,语言习得者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它能被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背诵输入,学生可以逐步积累交际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篇章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英语使用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使他们排除母语干扰,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写作。

(2)背诵可以培养和增强语感,促进语言习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加拿大语言学家 Bialystok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中,将英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显性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 Bialystok的语言学习模式给了我们启示: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为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设法将学生已有的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语言知识,并尽可能扩展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

背诵输入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因此而形成,这势必能促进其语言习得。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目标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将不断增强。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不断增强,标志着他们已具有许多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克服母语对目标语写作的负迁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