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经历了以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为里程碑的五个重要发展阶段。前四种教学法都以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语言技能为目的,虽然外语教材和教学过程都充满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文化因素,但没引起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直到语言交际能力理论提出,交际教学法产生,外语教学界学者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从此,文化研究、文化差异研究、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很快开展起来。翻译法起初是用于教授拉丁语,有近千年的历史,直接法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它是19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语教学法已成为一门科学,其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听说法的崛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抨击了通过翻译、背诵语法规则、孤立地记忆单词来培养阅读能力的语法翻译法,同时也批判了完全不考虑学生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所起作用的直接法,从而建立起以句型练习为核心、通过反复机械模仿形成自动化习惯的教学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提出了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理论,并对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类具有掌握语言的内在天赋,人脑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机制和天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的内心存在的一种潜在结构,它能创造出人们从未接触过的无穷无尽的句子来表达思想,而这么多的句子都由一套语言规则生成。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乔姆斯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从此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交际手段;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看作是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把使用语言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交际能力;把交际功能看作是语言功能的主要标志;把外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语言,通过实践掌握外语,从而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与社会有关,所以研究掌握语义比掌握语言结构更为重要。皮亚杰(Jean piaget)等认知心理学家强调思维的创造力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一切又开始动摇了听说法的理论基础。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听说法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语言形式和句型结构,而忽略言语活动的交际情景或上下文,进行单调、枯燥的机械练习。随着听说法的失势,以转换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据的各种教学法流派,像雨后春笋,相继破土而出。诸如,以情景为中心,把语言作为整体结构进行听说活动,声音和形象相结合的视听法通过认知语言规律创造句子,培养交际能力的认知法;以功能、意念为纲的功能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增强学生的言语实践,减少教师讲解活动的沉默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小组活动,教师当顾问的咨询法;以音乐陶冶的暗示法;听、说、读、写并重,在情景中进行教学的统整法;以身体动作协助听说的全身法;吸取各家所长的所谓折中法;等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