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语义差异,短语动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本义短语动词”(Literal Phrasal verbs)和“形象意义的短语动词”(Figurative Phrasal Verbs)(J.B.Fraser,1976)。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又往往有可能集中反映在同一个短语动词上,导致同一形式不同意义的现象。Celee-Murcia等认为:“本义短语动词对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的确,这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是如此。原因在于:构成短语动词以动态动词(dynamic verbs)为主,而由表示人体活动的动词(verbs of movement)构成的短语动词尤为丰富,如go、come、run、fall、turn、stand、get、take、look、put、set、lay、hit、knock。构成短语动词的介词和副词大多表示方向的移动、如up、down、off、to、along、across、out等等(汪榕培、李冬,1983:177)。Quirk等将短语动词归于“动词及其补语”(The verb and its Complementation),也就是说,把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看作是使动词语义完整的补语(Complementation)。比较英汉对应表达,可以看到两者十分相似。汉语中与表示方向移动的小品词相应的是一些“趋向动词”,这些“趋向动词”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进、出、上、下、回、过、起、开”分别表示“往里面移动”“往外面移动”“往高处移动”等。“进去、出来、上来、下去”等复合趋向动词是上述两种意思的复合体。
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形象意义的短语动词”(Figurative Phrasal verbs)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和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Celce-Murcia&larsen-Freeman,1987:324)。比如look over(review)、catch on(understand)、turn up(arrive,appear)、give in(surrender)。Quirk等也认为有些动词与小品词融合为一个新的成语组合,其意义不能从组成部分推导出,比如bring up(educate)、come by(obtain)、put off(postpone)、turn up(appear)、give in(surrender)等。其实,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个“形象意义的短语动词”同时又是一个“本义短语动词”的话,其意义通常能从字面意义上推导出。比如上述几个所谓难掌握的短语动词,除come by外,其他同时都可作为本义短语动词使用,因此都能从字面意义上找到一定的理据,对ESL/EFL学生,尤其是汉语为母语的EFL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难掌握。(www.daowen.com)
短语动词中普遍存在同一形式不同义的现象。一个短语动词通常有两层意义:表层为“本义”,即“字面意义”;深层为“比喻义”,即由“字而意义”引申出的众多的“形象意义”。前者属“本义短语动词”,后者属“形象意义的短语动词”。构成短语动词的动词大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用短语动词来进行的叙述就隐含着“拟人”(personification)这一修辞手法。因此,由“字面意义”引申至“形象意义”的联想过程在汉语中也是异曲同工,通常是能接受的。以很常用的to go on为例,go是“走”的意思,on含有“继续下去”的意义,go on使人想到一个人在“继续走下去”,这不是比光用一个continue更富于形象性、更为生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