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视角中教学的文化教育与交际误差

跨文化视角中教学的文化教育与交际误差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跨文化意识及其培养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好的掌握、适应、交际能力,能用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和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跨文化视角中教学的文化教育与交际误差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及全文时往往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外,还有学生缺乏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原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语言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赫德森(Hudson,1980)曾经指出,由于语言的大部分是从其他人那里习得的,因而它属于文化的范畴。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尽管文化可以通过其他非语言形式表达,如艺术、音乐、舞蹈等,然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却常常以语言的形式表达。格拉德斯通(Gladstone,1972)认为:“语言和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语言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但同时它的运用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不少学生因害怕说话不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显得失礼,因而不敢说,或不知说什么好,从而产生交际焦虑,导致交际失败。因此,除了语言教学外,教师还应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

(一)英语课堂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只有懂得东西方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拉多(Lado,1967)曾经指出,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以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发的学习困难。费里斯(Fries,1945)则强调,讲授与目标语言有关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状况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他们冲破本族文化的束缚去掌握英语文化,保证使用英语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束定芳和庄智象(1996:134)指出,要想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信息。而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仅靠课堂上语言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教”与“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促进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

文化知识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减少交际障碍,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条件,采取各种方法,传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课堂上可以对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诠释,或指明其文化内涵和运用中的文化规约;结合实际生活,对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及社交礼仪规范做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学生逐步在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中找到认同感,融入其文化当中。

(二)英语课堂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英语语言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没有语言,思维不可能实现。”因此,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一种语言中都包含大量的该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文化现象或事物,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正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为英语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提供了理论依据(胡仲文,1997)。

2.时代变革的需要

时代的变革是语言文化导入的现实基础,全球一体化的加剧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英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语不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必备的知识条件和语言技能。每一个学生都应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英语,这就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引入文化的内容。因此,英语文化导入已经是英语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3.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2004)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 Hymes)把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概括为具有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概率内容的判断能力。语言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学生在掌握了英语语言点的情况下,仍会犯一些语言运用上的错误。例如,中文中的“他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被译作“He was born with a gold spoon in his mouth”(正确的翻译应为“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错误的原因正是学生忽略了英汉语言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话语结构。为了避免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出现“中文式英语”的错误,英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而且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言运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掌握实用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当代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赵贤洲,1989)。

(三)跨文化意识及其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好的掌握、适应、交际能力,能用目的语文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和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第一,对当代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达到以下五个基本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目的语及其文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www.daowen.com)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持客观态度;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外国文化信息的能力。

第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文化本身而言,可分为文化的表层和深层两部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该文化的表层部分,即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内容应是其重点,如礼貌用语、体态语、日常会话等。另外,对文化的深层部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社会结构、思想意识、社会价值取向等,学生都应该有大致的了解。掌握了这些项目,我们才能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碰撞、冲突及交际失误等一系列问题,往往首先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所以,语言的教学应该包括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文化教学,强调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1.展开法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题材丰富,包含名人传记、学习方法、自然科学人际关系等,从多方面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立足于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展开介绍。如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中提到的“church going people”,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补充介绍“church-going people”背后的教会活动、宗教信仰,以及此信仰对他们日常言行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蒂夫·旺达(Stevie Wonder)的乐观和善良。

2.对比法

对比法所包含的内容包括英语语言之间的对比和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把英汉词汇对等起来理解,而实际上,词义包含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两部分。立场中立,不带感情色彩。后一种表达中,由于是私人场合,其用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个人情绪的表达。因此,对于英语中一些常见的同汉语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不同的词,可以采用对比法,找出其差异,并加以适当的分析。这样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一些语言点的记忆,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背景知识,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3.专题法

英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很多,而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知识点又很分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一次性地解决学生在某一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上网是当下学生热衷的一种交际方式,教师可做一次“网上的英语资源”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网络语言在英语中的表达法,以及在网上寻找英文资源的方法,并推荐一些实用的中英文网站。专题法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加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上网收集英语信息的技巧。

4.引导法

任何学习活动都应注重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文化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从所学的语言材料中去发掘有用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加以总结。

在英语语言教学大纲中设置以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和活动,可以明确实行跨文化教学。同时,为实现教学目的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中已隐含跨文化观念。但是,除了传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些明确的或隐含的手段之外,语言课要了解文化特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态度以及对学生背景的态度。以下将探讨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处理跨文化交际的几种方法。把跨文化观融合于课程之中,所有专业人员,如教师和管理人员等,都必须对语言和文化有基本认识。这样,他们在制订计划、设置课程、制定大纲、编写教材中就可以培养跨文化观。

最基本的几种认识是:(1)语言不能逐字翻译。凡语言都有习惯表达,它们都有言外之意。(2)说话人的声调(语调模式)具有意义。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声调”或语调模式,说话人声音的轻重高低是语言本身的一种特征。(3)每一种语言文化都运用手势和身势传达意义,各语言的手势和身势不尽相同。(4)各种语言使用不同的语法成分描写相同的物质世界。(5)所有语言都有禁忌话题。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可以说什么话或不可以说什么话。(6)在人际关系中,各语言的称呼语大相径庭,即使在非正式美国文化中,什么情况下人们直呼其名,什么情况下称夫人、先生、博士等,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