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反拨作用,综观目前的英语考试,无论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抑或是英语专业四八级,都严格以英语本族语为标准,对语言形式规范极为重视(李思涵、王永亮,2015),即使是国际通行的雅思、托福等考试也是如此。如果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语言测试不能够与教学同步调整,教学改革必将受阻。测试的改革方向要由单一地关注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形式与语篇功能相结合,更加重视语言的功能性和有效性。由于英语通用语语境中英语的听说极为重要且变化较大,语言测试可以此为突破口,增加对不同英语变体的考核内容,关注语言的实用性。但是,成熟的英语通用语测试体系有待研究,就目前而言,教师或学校可在自行举办的期末等考试中融入英语通用语的研究成果,例如听力考试中,可适当增加不同英语变体的对话和篇章。此外,口语方面,Morley(1991)提出了言语可理解性指标和交际能力测评指标,对口语测评的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口语测试的参照标准。
就教学目的而言,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阅读和与来自目的语群体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language competence)是外语教师和学生力求达到的标准。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英语教学也包含一定意义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以目的语群体的文化为主,如中国各个大学英语专业都开设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目的是为英语的学习,特别是为英美文学阅读和欣赏扫清背景知识上的障碍。传统英语教学的这种一切以目的语群体为标准的做法,在世界经济和教育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21世纪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以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经济网络化等为特征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也正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一方面,中国人以更开放的视野对待西方的文化,希望能吸取先进的外国科学文化知识与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希望把本国的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推广到世界,从而影响整个世界。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人员的交往与接触,使得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从事跨国科技与商务活动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现状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可见,国际交流活动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能否妥善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对于国际交流活动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多元文化社会中专业人士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但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经济规则、全球思维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他们能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熟练运用外语以承担国际交流的时代重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就成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教有法,教无定法。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任何一条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基础英语教学。但是,即使不能为中国英语教学开具一张详细的“流程图”,也有责任为它设计出一个大致稳定的框架。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曾经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参阅:王守仁,2002;吴一安,2002等)。肖礼全(2004:67)认为,中国英语教学存在五个历史误区:①外语与二语混为一谈; ②盲目追随国外英语教学潮流;③学语言变成语言学;④过分强调传授英语知识,过分关注书面语;⑤将英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技能训练。
这些问题导致了国外英语教学法在中国的“热卖”。它们产地正宗(来自核心英语国家),又具有权威“认证”(由英语本族语的专家提出),自然被想当然地认为能够解决中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没有潜心钻研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
目前,我们的做法几乎就是将二语习得理论直接运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上,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认知过程。二语习得是学生置身于目标语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处于同目标语成员的交往之中,因而,掌握语言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外语学习是在母语文化环境中学习其他语言,是在母语及母语文化作用下的学习,需要大量有意识的行为才能完成。语言环境的差异,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英语在课内和课外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都需要认真研究,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戴炜栋(2001:325)指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质与量的区别。”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法是外语教学法,并非二语教学法。
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法自然在中国。首先它应该既是对国外理论的吸收消化,又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经验的归纳总结;既借鉴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又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是以“我”为主的中外结合。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自己的教学法。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数量超过了英国和美国人口的总和,因此,中国的外语工作者都有责任去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其次,中国的外语教学需要理论化。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设至今,正规的英语学校教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虽然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英语教学,因为它的高投入低产出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不可否认,我们还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他们如今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出色才能,中国英语教学的成果也经常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我们在应试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了得,中国人在托福和GRE等考试中的出色表现甚至引起美国人的质疑。这些都表明,中国英语教学还是有些经验值得总结的,哪怕这些经验是零散的或是表象的。
因此,要想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法,首先要求我们转变目光,由“向外看齐”转为“视内顾外”。“内”是什么?除了100多年英语教学所留下的遗产,还有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出发,对英语社会功能的总体把握和对中国人认知方式的深刻理解。从前者来看,英语在中国属于外语,但有多种使用功能。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改变标准英语的判断标准,使之从单一的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翻版变成多元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还要求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英语的“正确性”,改变标准英语铁板一块的衡量尺度,承认中国英语使用者在规范的框架内自由使用英语的权力。从认知方式来看,英语作为外语,意味着英语环境的相对缺乏,同时意味着它只能被学得,而非习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几乎都是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英语的,如何认识和处理母语和目标语、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它仍然被许多学者理解为一个如何克服母语对学习造成“负迁移”的问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英语民族,这影响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结果。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英语教学所面对的独特情况,是发展中国英语教学法必须回答的问题。(www.daowen.com)
其次,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法还需要研究方式的突破。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macro)研究和微观(micro)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但目前国内学术界似乎被一种深深的“语言学情节”所笼罩,更青睐对语言进行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强调研究的“实证性”,推崇那种探幽索隐、纤毫毕现式的研究,有些论文要么成了公式数字的堆砌,要么深涩难懂。一些学术期刊的投稿要求中清楚地写着“论文中不要使用‘我认为’等带有主观意向的字眼”。翻开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就会看到,几乎每一篇都像是一份实验报告,先是提出假设,制订计划,然后是实验,收集数据,最后是软件整理数据,验证假设。看似科学的研究其实掩盖了思维的单一和想象力的贫乏。科学研究与其说依赖于实验,还不如说取决于一个思辨的大脑。苹果一直从树上往下掉,但只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像科学家的实验一样进行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它为语言教学提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可现实却是这样的研究不仅对中国英语教学帮助有限,而且投入越来越大,产出越来越少。行为主义注重实证的研究方式固然没错,但Chomsky高度抽象的概括同样重要。具体到中国英语教学,我们应该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制定符合英语时代特点和中国实情的教学国策,然后再分层逐项地展开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为探讨中国英语教学法开辟一条正确的路子。
(一)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有待改进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多年来,我国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重语言知识的输入,轻文化意识的培养。尽管不少教师有一定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于种种原因,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把“文化意识培养”纳入其内。有些教师自己本人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学观念陈旧,认为传统的教学法重视传道授业,重视语法体系,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种教学一样能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而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仅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把语言视为静止不变的,用一种孤立的、脱离语境的方式来教学,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另有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文化底蕴,对语言的了解止于表面,漠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没能很好认识到文化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在课堂上反复讲语言知识,收效却不明显。可见,当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发音纯正,表达流畅,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一旦身处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交际时,却表现得不知所措,这完全是因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文化意识培养造成的后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磨灭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弱化了,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能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是迫切而有必要的。
(二)提升教师文化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未能有意识地把各种优秀文化融合在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比较漠视。他们应重视目标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背景知识,重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有目的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为学生创设真实语境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思维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下意识地会产生思维定式,把母语中的文化模式套用到英语中,语用规则的错误导致了很多交际失误。而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课堂为主,教师细致讲解,学生机械练习,即便是练习,更多地也是关注语法的准确性、表达的流利性,而把语用的得体性抛之脑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