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经中的摩尼珠意义-《丝路古史散论》成果

佛经中的摩尼珠意义-《丝路古史散论》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是佛教的重要象征符号,使用得十分普遍,乃至与佛教的若干基本教义关系密切。汉文佛经中的“摩尼”也常异译作末尼,意译则作珠、宝珠,是为珠玉的总称。若男子若女人,持摩尼珠著其身上,鬼神即走去。若中热,持摩尼珠著身上,其热即除去。中有为蛇所啮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持摩尼珠示之,见摩尼珠,毒即去。如是天中天,摩尼珠极尊。持著何所,著水中,水便随作摩尼珠色。摩尼珠德无有比。

佛经中的摩尼珠意义-《丝路古史散论》成果

“珠”是佛教的重要象征符号,使用得十分普遍,乃至与佛教的若干基本教义关系密切。由于“珠”的梵语发音为maṇi,故汉文佛经往往将此名音译作“摩尼”“末尼”等。通常说来,佛教按两大方面使用“摩尼(珠)”一名:一是描绘其物质性能,赞扬乃至极度夸张这种性能,视之为功能强大而又十分难得的奇珍异宝;二是从其固有的物理特性引申开来,用以譬喻某些精神性品格,乃至视为佛教最高智慧的象征。下面略作解释。

汉文佛经中的“摩尼(maṇi)”也常异译作末尼,意译则作珠、宝珠,是为珠玉的总称。按一般传说,它有消除灾难、祛除疾病,以及澄清浊水和改变水色等等的奇特功能。更进一步者,则称cintā-maṇi,音译作真陀摩尼、震多末尼等;意译则作如意宝珠、如意宝、如意珠、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珠宝。意谓凡有所求,此珠都能满足,故称“如意”。正因为珠是如此神奇和珍贵,故被列为“七宝”之一,虽然有关“七宝”之具体内容的说法不一,但是每种说法都将“珠”列为其中之一,则展示了它的非凡功能。例如《佛说轮王七宝经》述其照明功能云:

复次,诸苾刍:轮王出时,复有大摩尼宝出现。彼摩尼宝,最上色相,妙好殊胜。有大光明,圆满具足。其光广大,普照一切,有大功能。于王宫中,若有是宝,而彼夜暗,非灯所照。宝出光明,自然照曜,犹如日光。诸苾刍:往昔有大轮王出世,是时亦有大摩尼宝出现,有大光明。彼王尔时欲验其能,即敕臣寮速严四兵,当于夜分出游园林。是时臣寮受王命已,即严四兵,速诣王所,白如是言:“四兵已集,王出游幸,今正是时。”尔时彼王,即以大摩尼宝置旌旗上,引导王前。于夜分中,出游园林。其宝光明,照一由旬;其王四兵,皆悉光明,互相映曜,如天光明等无有异。诸苾刍:此名轮王出时第六大摩尼宝出现。[8]

在此,大摩尼宝的“光明”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光广大,普照一切”,“有大光明”,“其大光明,照一由旬”,以及“如天光明等无有异”等,显然远超现实生活中的珠光。因为“由旬”(梵语yojana,亦称由延、踰缮那)乃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为公牛挂轭行走一天的路程,诸说谓数公里至十余公里不等,则珠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遍及这么广阔的范围;这当然是相当夸张的说法。

又,摩尼宝除了“大光明”特色之外,他如辟邪、除毒、医病、明目、清水等,也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功能。如《道行般若经》所言:

般若波罗蜜受持者,譬如无价摩尼珠,天中天,有是宝无有与等者。若持有所著,所著处者,鬼神不得其便,不为鬼神所中害。若男子若女人,持摩尼珠著其身上,鬼神即走去。若中热,持摩尼珠著身上,其热即除去。若中风,持摩尼珠著身上,其风不增即除去。若中寒,持摩尼珠著身上,其寒不复增即除去。夜时持摩尼珠著身上,冥中实时明。热时持摩尼珠,所著处即为凉。寒时持摩尼珠,所著处即为热。所至处毒皆不行,余他辈亦尔。中有为蛇所啮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持摩尼珠示之,见摩尼珠,毒即去。如是天中天,摩尼珠极尊。若有人病,若目痛,若目冥,持摩尼珠近眼,眼病即除愈。如是天中天,摩尼珠德巍巍自在。持著何所,著水中,水便随作摩尼珠色。持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正使持若干种缯裹著水中,水便如摩尼珠色;水浊即为清。摩尼珠德无有比。[9]

由此可见,一旦身持“摩尼珠”,即能不为鬼神所害;不中热、中风、中寒;夜行时照明;调节寒暑环境;消除诸毒,包括蛇啮之毒;可医目痛、目盲等眼疾;能令水变色;能使浊水变清。如此等等,“德无有比”!

以上所引,基本上都只涉及摩尼宝的“物理性能”。佛经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乃至超乎现实地描绘“摩尼”的种种优点和奇特功能?其目的归根结蒂是以此作为譬喻,解释佛教的根本教义和观念。所以,“摩尼”的这类物理性能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真正象征的,却是佛家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的一段话展示了这一点:

佛告舍利子:“若有苾刍、苾刍尼等,成就不动心解脱末尼宝者,能断不善法,能修习善法。”问:“何故不动心解脱,说名末尼宝耶?”答:“以不动心解脱坚牢故,胜妙故,无过故,明彻故,无垢故,清净故,难得故,可爱乐故,名末尼宝。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破无明暗故,名末尼宝。如以光明末尼置暗室中,能破彼暗,作显照事。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破无明暗,作显照事。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烦恼尘垢故,名末尼宝。如清水末尼置浊水中,水便澄净。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除一切烦恼尘垢。复次,以不动心解脱善安住故,名末尼宝。如方等末尼随所置处,即善安住。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即善安住,定无退失。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贫乏圣财故,名末尼宝。如无价末尼置室宅内,能引财宝,除诸贫匮。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引圣财,除乏功德。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饶益诸有情,故名末尼宝。如如意珠置高幢上,随意所乐,雨诸宝物,充济百千贫匮有情。如是,世尊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不放逸无量幢上,随诸有情所乐,差别雨正法宝,能令无量无边有情离生死苦,善根满足。由有如是等种种因缘,说不动心解脱名末尼宝。”[10]

显然,这里是以“末尼(摩尼)宝”来譬喻“不动心解脱”。而所谓不动心解脱,即“不时解脱”,梵语asamaya-viṃukta,意即不待时缘具足,得随时自在证入四根本定、四无色定、灭尽定中,其心解脱烦恼障。“不时解脱”的对称为“时解脱”,谓钝根之人,必须等胜缘具足之时才能解脱烦恼障。所以,“不时解脱”是利根之人才能达到的高级精神境界,由于这种阿罗汉不退动于烦恼及心解脱,故又称“不动心解脱”。

具体地说,不动心解脱的特点与末尼(摩尼)的物理特色颇有相似之处,故作如此譬喻。例如,不动心解脱的坚牢、无垢、清净、难得特性与摩尼相仿;不动心解脱能破无明暗[11],犹如摩尼在黑暗中大放光明一样;不动心解脱能除尘世烦恼[12],亦如摩尼能令浊水变清一般;不动心解脱能使修持者拥有圣财[13],不再贫乏,犹如摩尼能招引财宝,消除贫穷;不动心解脱能随众生所乐,产生种种正法宝[14],令一切有情脱离生死苦,恰如摩尼可以随人所愿,生出诸宝物,令人们脱离穷困。正因为二者如此等等的相似之处,故以摩尼(末尼)譬喻不动心解脱。

在佛经中,除了以摩尼譬喻“不动心解脱”外,还以此譬喻“般若波罗蜜”,而这更是佛教徒最为追求的“大慧”!盖因“般若波罗密”是梵语prajñā-pāramitā之音译,意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1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摩尼譬喻般若波罗蜜道: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在所处有般若波罗蜜,则为有佛。世尊,譬如无价摩尼珠宝,在所住处,非人不得其便。若男子、女人有热病,以是宝著身上,热病实时除愈;若有风病,若有冷病,若有杂热风冷病,以宝著身上,皆悉除愈;若暗中,是宝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宝所住处,其地不寒不热,时节和适;其处亦无诸余毒螫,若男子、女人为毒蛇所螫,以宝示之,毒即除灭。复次,世尊,若男子、女人眼痛,肤翳盲瞽,以宝近之,实时除愈。若有癞疮恶肿,以宝著身上,病即除愈。复次,世尊,是摩尼宝所在水中,水随作一色。世尊,是宝若以青物裹著水中,水色则为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著水中,水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如是等种种色物裹著水中,水随作种种色。世尊,若水浊,以宝著中,水即为清。是宝珠其德如是。”

尔时阿难问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摩尼珠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语阿难:“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天上宝清净轻妙,不可以譬喻为比。复次,世尊,是摩尼宝,若著箧中,举宝出,其功德熏箧故,人皆爱敬。如是,世尊在所在处,有书般若波罗蜜经卷,是处则无众恼之患,亦如摩尼宝所著处则无众难。”[16]

在此所言的摩尼宝功能,与前文所引者差不多,故般若波罗蜜的功德也能医病、祛毒、除烦恼等;而最为关键的是,凡有般若波罗蜜,即有佛;凡有般若波罗蜜,即无恼。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是“智”,是“觉”,是佛教的最高思想境界,而其象征符号则是摩尼。

有关佛教之“智”与“摩尼”的特殊的譬喻和比同关系,在《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表述得十分清楚:(www.daowen.com)

佛言:“海意,若有菩萨于诸善根发勤精进,善心具足,住正定聚,于生死中能以利根积集诸善,为善知识之所摄受,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因力具足,常当亲近诸佛世尊,尊重恭敬。以妙香花、涂香、抹香、花鬘、衣服、缯盖、幢幡而供养之。若复得见诸佛如来具足相已,或闻正法美妙言已,或见圆满清净众已,又复得闻无碍之智,或见如来神境智通,或见如来调伏众生诸变化事,或教诫神变,或赞叹神变。如是见已,于众生所,常以大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大精进勤求善法,于一切智心而不忘失,以相应行清净初心,初心净已,即得清净彼三摩地。

海意,譬如种性所出大摩尼宝,善治宝人授其掌中,妙巧修治,复加磨莹,乃至其宝得清净已。彼治宝人即自说言:此摩尼宝去除虚假,离诸瑕翳,是为清净大摩尼宝。诸有智者共所爱乐。海意,从菩萨种性,发一切智心宝,亦复如是。毕竟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由彼菩萨,初以宿世善根,及现闻善法,而用磨治,彼一切智心宝乃至是宝,去除意中诸虚假法,远离过失,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共所爱乐,而彼菩萨乃可自说,获得净印三摩地门。

海意,又如清净大摩尼宝,离九种宝性。何等为九?一者金性,二者银性,三者颇胝迦性,四者吠瑠璃性,五者马瑙性,六者珊瑚性,七者赤珠性,八者鸡萨梨宝性,九者吉祥藏宝性。离如是等九种宝性已,乃名悦意清净光明大摩尼宝,最胜无价,转轮圣王之所受用。乃非余王而受用之。又彼大摩尼宝光明殊妙,亦非余宝光明等比。

海意,诸菩萨一切智心宝,亦复如是,而能超越九种宝性。何等为九?一者异生性善宝性,二者随信行人宝性,三者随法行人宝性,四者无相行宝性,五者须陀洹宝性,六者斯陀含宝性,七者阿那含宝性,八者阿罗汉宝性,九者缘觉宝性。超越如是九宝性已,第十乃名一切诸佛共所加持深心坚固大悲宝性。菩萨如是磨治,所发一切智心宝,时超胜一切声闻缘觉,而能照明一切众生相续种子。

海意,又如真实大摩尼宝,而能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彼摩尼宝能于世间善所作用,为诸众生施作福事。菩萨久植诸善根者,亦复如是。而彼所发一切智心宝,容受磨治堪任摧压,穿亦不坏,是宝真实离诸过失,而彼一切智心宝,能为一切众生作大饶益。”[17]

按此,摩尼宝象征的是菩萨的“一切智心”;而“一切智”[18]则是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即如实了知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无为事、因果界趣之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按通常之说[19],一切智为“三智”之一:“一切智”是了知一切诸法总相(空相)之智,乃是声闻缘觉之智;“道种智”(亦称道种慧、道相智)是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乃是菩萨之智;“一切种智”(亦称一切相智)是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乃是佛智。显然,由于“声闻”(梵语之意译,又作弟子)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子弟,“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之意译)系指不禀佛教而独自悟道之修行者,故“一切智”的级别当低于菩萨的“道种智”和佛的“一切种智”。但是,这里所言的“一切智心宝”,当是指菩萨的“一切智”,也就是另一种“三智”之一:“清净智”(梵语之意译),即断除一切烦恼习,而离障无染之智,乃是如来之第一义智;“一切智”(sarva-jñāna之意译),即了知一切时、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等一切法相之智,乃是如来世谛之智;“无碍智”(梵语assaṇga-jñāna之意译),即于一切时、一切界、一切事、一切种等法相,发心即知,不假方便,不假思量,了达无碍之智,此乃如来世谛之智[20]。以是观之,在此所指的“一切智”显然超越了声闻、缘觉的一切智。不过,无论此“一切智心宝”指的是何种等级的“智”,它突出地展示了认识世界的“智”、“慧”,或者对于道的“觉(悟)”,则是毫无疑问的。亦即是说,“摩尼”与“智”的密切的譬喻乃至比定关系,在此展现无遗。

或许正是因为佛教徒习惯于在“摩尼”与大智大觉之间建立密切的譬喻乃至等同关系,故佛祖释迦牟尼在“成正觉”时的场景描绘,“摩尼”成了不可小视的主角。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辉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圆,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

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其师子座,高广妙好,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

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玉,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21]

由此可见,佛陀在成正觉时,显露的种种异象吉兆中,摩尼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例如,佛在成正觉时,装饰其金刚之地的,是“清净摩尼”;并有“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更奇妙的是有“摩尼宝王”,可以如下雨般地变化出无穷无尽的宝物以及妙不可言的香花;佛陀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具有伟大象征意义的菩提树上,则结满了摩尼之果,与众花相间,放射光辉;菩提树的周围,在光明中纷纷落下摩尼宝;尤为神奇的是,这些摩尼宝内,都有菩萨,为数极多;佛陀所处的宫殿楼阁,都用摩尼装饰而成;特别令人赞叹的是,佛陀的“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都从摩尼宝王构成的网中而出;佛陀的师子座以摩尼为台;当时的天空中,则布满“摩尼光云,互相照耀”。

如此等等的描绘,不仅展示了摩尼的主要物理特性——光明、清净,还暗示了摩尼与菩萨、佛陀之圣智的关系(如摩尼中显现诸菩萨,以及如来神通之力从摩尼宝王网中发出等描述)。而摩尼频繁显现之际,正是释迦牟尼成正觉的这一特定时刻!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佛教中,“摩尼”(珠)与圣者、尊者,以及他们所具备的高级的“智”“觉”有着十分密切的譬喻和象征关系,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象征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