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业已提及,在中国的古今典籍和辞书中,多追溯卐字之源至印度,该词的语源都标以梵文。而“卐”的梵文汉译名却多写作“室利靺蹉”,或者类似的读音。但是,这一译名与古代印度普遍使用的swastika的发音迥然不同。于是,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学术界至今袭用的卐字语源译名是否正确?
慧琳《一切经音义》解释卐字时,或称“梵云室哩末蹉”,或称“室利靺蹉”,并附有图形,为四臂作直角右旋的卐形[17]。也许是因为古代汉文佛经中清楚地称卐为“室哩末蹉”或“室利靺蹉”,抑或类似的译音,以及以此为词根的名称,所以后世的汉文辞书几乎清一色地照搬此说。前文已经举例,在此不再重复。
然而,汉文佛典也并非没有提到印度指称卐形的其他名称。例如,慧琳曾经罗列了许多种“卐字之形”,并还有九种附图,均属“德者之相”,同呼为“万”。他解释道:“今勘梵本,卐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然经中上下据汉本总一十七字,同呼为万。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种相中四种相也。谓室利靺蹉、难提迦物多、塞缚悉底迦、本曩伽吒,又有钵特忙、斫讫罗、拔折罗等三相……”“(卷)第二十三有一相,谓塞缚悉底迦。(卷)第二十七有五种相:初室利靺蹉,次塞缚悉底迦,次难提迦物多……(卷)第四十八有三相:一,塞缚悉底迦相,二,室利靺瑳……”[18]足见“塞缚悉底迦”是印度卐形的诸称号之一,并且出现的频率很高。
就读音而言,“塞缚悉底迦”无疑即是梵文swastika或svastika的确切汉译名;但是若按慧琳所列卐字诸图形,则适配标准卐形的汉译名当是“室利靺蹉(瑳)”。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我认为,当以“塞缚悉底迦”作为“卐”的译名最为贴切。
首先,如上文所言,卐作为一个汉字,其音读若“万”。而“万”乃是梵语的汉文音译名,那么,其相应的梵文语源,当然以swastika(塞缚悉底迦)更为近是;相反,与srivatsa(室利靺蹉)的读音,几乎毫无近似之处。(www.daowen.com)
其次,就现今所见的资料而言,在古代印度指称卐的各种名称中,以swastika(塞缚悉底迦)更为流行。它不仅流行于印度本土,还传播至相邻地区或者更远的地方,以致国际学术界多用此名来称呼见于世界各地的一切卐形纹饰。关于这一点,上文也已指出。有鉴于此,古代中国一旦引入印度的“卐”观念,便势必连其名称一起采用;那么,最可能采用的名称便当是swastika(塞缚悉底迦)。
最后,有些辞书的解释为“swastika-塞缚悉底迦”的对译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例如,《梵汉词典》同时列有srivastaya和svastika两个条目,其释文分别道:“srivastaya,室利靺蹉,即吉祥,义为幸运之兆。一种具有好兆含义的星状神秘图形,是毗湿奴教徒和耆那教徒的象征符号。”“svastika,卐,或塞缚悉底迦,或秽佉阿悉底迦,或宝悉底迦。释为‘吉祥万德之所集’,义即无数种德集中在一个幸运标记上;或者释为‘佛心印’,义即印在佛陀心口处的符号。甲,《罗摩衍那》谈及的远古时代的一种神秘图形(十字交叉的钩),见于印度的岩窟神庙中,亦见于所有的佛教国家中,西藏、中国,甚至条顿民族中(作为托尔神的标志)都能见到。乙,佛足印的65种图案之一。丙,密教的象征符号。丁,中国佛教莲宗崇拜的所有神祇的特殊标记。”[19]
据此,则“室利靺蹉”虽然也含吉祥之意,但是它为“星状图案”,与卐形固然接近,却未必完全等同。而“塞缚悉底迦”则为明显的卐形。另一方面,“室利靺蹉”的应用范围似乎也不及“塞缚悉底迦”来得广泛,即仅为毗湿奴教和耆那教所使用。因此,与“卐”一起传入中国的名号,更可能是“塞缚悉底迦”(swastika)。
至于大多数的汉文佛教典籍以及古今辞书之所以将“室利靺蹉”说成为印度卐形的语源,很可能是因为佛教曾借用以往诸宗教与神话传说中具有吉祥含义的许多符号(其中包括了室利靺蹉、塞缚悉底迦等),经过辗转流传后,最初指称星状符号的室利靺蹉也就兼指卐形了;而原指卐形的塞缚悉底迦,则反而被慧琳等佛教僧徒混淆,混成了星状或十字状吉祥符的名称了。久而久之,谬种流传,遂有后世卐字名号之误。所以,《一切经音义》罗列的诸“卐字之形”中,“塞缚悉底迦”和“室利靺蹉”所对应的符号应该互易,才符合真实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