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卐字与印度文化:丝路古史探寻

中国卐字与印度文化:丝路古史探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中国卐形之初见,并非因印度佛教而来,但是卐字所受印度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卐、万因“形似”而产生关系的一种可能性。所以,当印度的“卐”随着佛教之传入中国而被汉人熟知时,中国人使用与swastika发音相近的汉字翻译这个梵文词,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情。如果确认以上的分析和推测,则我们必须承认,当古代中国的“卐”作为汉字出现时,它无疑已经深受印度佛教或者佛教以外的文化的影响了。

中国卐字与印度文化:丝路古史探寻

尽管中国卐形之初见,并非因印度佛教而来,但是卐字(注意,不是指卐形)所受印度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某些佛教典籍,卐之所以读作“万”,乃是因为卐形在印度佛教中含有“万”的意思。如《华严疏钞》卷八云:“形如卐字者,静法(指《华严音义》的作者——引者)云,室离靺蹉,本非是字,乃是德者之相,正云吉祥海云。众德深广如海,益物如云。古来三藏,误译‘洛刹囊’为‘恶刹罗’,遂以相为字,故为谬耳。然此相以为吉祥,万德所集成,因目为万。意在语略,义含应云‘万相’耳。”亦即是说,汉字卐之所以读为‘万’,乃是出于对梵文的意译。

然而我认为,此说恐怕是中国佛教徒的附会。真相应当是:汉字卐之所以读作“万”,乃是因为与梵文“形似”或者“音似”。如图5所示,是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描摹的“梵书‘万’字”,亦即用以表达卐形纹饰的梵文原文[10]。不难看出,该词的大部分(三分之二)是由两个并列的、状似汉文“万”的字符构成。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推测,古代汉人——很可能主要是普通民众——采用该梵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来表述源自印度的“卐”,并以形近的汉字对应之。于是,在汉文中,用以指称“卐”的,便非“万”莫属了。这是卐、万因“形似”而产生关系的一种可能性。至于所谓的“音似”,则是指汉字“万”乃是“卐”之梵文名称的音译。

图5 梵文“卍”

关于“卐”的译音之说,早就有人指出。如宋代的赞宁在其《宋高僧传》中详细阐述了梵汉间的翻译问题,说道:“今立新字意,成六例也。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二字是。”[11]最澄在《注无量义经》中也说:“万者,借音之字。胸上表示梵满之字,其梵字者,应作卐字。此经借音作此万字,即表果满也。”(见《德行品第一》)

不过,他们只是指出了汉人以“万”指称“卐”只是出于译音的方式,却并未说明究竟译自哪个外文词。而依我之见,汉文的“卐”字很可能译自梵文swastika。swastika不仅是古印度卐形纹饰的一个称呼,而且其读音也普及开来,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卐形的共同名称,尽管印度以外诸地的卐形最初都各有自己的特有称呼。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卐形纹饰在印度出现得比较早和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该词所定义的纹饰相当清晰、肯定,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最初,此词的拉丁转写被拼成svastica、suastica、suastika等,后来在英、法文中则统一写成swastika。关于其语源,《利特雷法文词典》解释此词道:“义为幸福、愉快、好运的梵文词。它由su(相当于希腊文ευ,义为良好)、asti(义为是、是好的)以及后缀ka(希腊文κα,拉丁文co)组合而成。”(见Le Littre's French Dictionary,svastika条)杜莫蒂埃的说法类似:“su是词根,义为良、好、优秀;或者suvidas,义为繁荣。asti,陈述语气动词现在时as(相当于英语动词be,拉丁文sum)的单数第三人称。ka构成名词的后缀。”[12](www.daowen.com)

缪勒分析其语源道:“就语源学角度而言,svastika衍生自svasti,而svasti则源自su(义为良好)与as(义为是)。svasti一词经常出现在《吠陀》经典中,或者作为具有‘幸福’含义的名词,或者作为具有‘好’或‘万岁’(欢呼声)含义的副词。它相当于希腊词,其衍生词svastika形成于后世,它始终意味着一个吉祥的符号,诸如频繁见于佛教和耆那教中的那些符号。”[13]

总的说来,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基本上都一致,即认为swastika一词由三个部分组成,其含义为良好、幸运等,即具有吉祥之意。

古印度指称卐形纹饰的梵文词,除了swastika之外,尚有类似含义的另一词,即sauwastika,亦作suavastika。缪勒认为,其臂向右折旋的“卐”称为swastika,是为“标准的”卐形纹饰;而其臂向左折旋的“卍”纹则名为sauwastika。二者在含义方面的区别在于:右旋者象征太阳自春至夏的正向运动;左旋者则象征太阳自秋至冬的逆向运动。不过,这位杰出的学者并未提供任何论据,以证实这一说法[14]

伯德伍德则有不同的解释:右折的swastika(卐)是善神迦涅什(Ganesh)的象征符号,代表阳性本原,象征着白天从东至西运行的太阳,并是光明、生命、荣耀的标志。而左旋的sauwastika(卍)则是女神迦梨(Kali)的象征符号,代表阴性本原,象征着黑夜从西至东运行于地下世界的太阳,并且是黑暗、死亡、毁灭的标志[15]。当然,也有学者倾向于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别,例如,布尔诺夫认为,sauwastika是swastika的派生词,意谓“佩有swastika纹饰的人或物”。洛(Low)则认为,sauwastika只是swastika的巴利文译名的异称[16]

不管人们如何解释梵文swastika的含义以及它与sauwastika的异同,swastika一词早就成为古印度,甚或其他相邻地区对于卐形纹饰的普遍称呼。这一事实毋庸置疑。所以,当印度的“卐”随着佛教之传入中国而被汉人熟知时,中国人使用与swastika发音相近的汉字翻译这个梵文词,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情。在汉译佛经中,“卐”通常译作“塞缚悉底迦”,有时也译成“宝悉底迦”。后者显然是略去原文的首音s后,再音译的相应汉字。亦即是说,其汉译名的首字发音可作B-(“宝”字的上古音为帮母)。而B-、M-之音可以互转,所以,若以“万”(其上古音为明母,即是以M-为首音)作为swastika的简略译名,于理很通,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确认以上的分析和推测,则我们必须承认,当古代中国的“卐”作为汉字出现时(即读音为“万”),它无疑已经深受印度佛教或者佛教以外的文化的影响了。上文谈及的西汉时期便见到卐-万等同关系的例子,应该被视作印度文化(或许包括佛教文化)早期通过民间渠道输入中国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