卐作为一种纹饰与图案,遍见于古代世界的各个地区。中国、印度、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塞浦路斯、罗马、埃及、北欧,乃至北亚和南北美洲,均曾见到饰于各式各样制品上的卐形纹饰。这些纹饰的年代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2千纪或者更早的时期。卐因此被学界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纹饰之一。
然而,卐作为确切意义上的一个“字”来说,却只见于古代中国;并且,其历史相对于作为纹饰或图案的卐形而言,似乎也并不十分久长,至少,当今国内外的大部分学者都作如是说。另一方面,人们多倾向于认为,古代中国的卐形是从印度传入的;它之被确定为一个汉字,是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即公元7世纪末。但是,这类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将在下文逐一指出。
古代中国的卐,是将图案形状与文字融为一体的,即如其他直观的象形文字一样,直接以其本身的形象作为一个文字。这与中国以外所有地区的表述方式不同:后者都是用非图形的方式来指称“卐”的。
古今的各种汉文辞书似乎都将卐字的正式制定归因于唐代的武则天。例如《翻译名义集》称:“案卐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1]《辞源》云:“梵文,本不是文字,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唐慧苑《华严音义》:‘卐本非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2]《辞海》之说也与之类似:“古时在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均加以使用。梵语作(室利靺蹉),意为‘吉祥海云’。鸠摩罗什、玄奘译为‘德’字,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3]
《佛光大辞典》谈及卐的内容很多,但是也包括了上引诸书的说法,它在“卍字”条中说道:“梵语。又作万字、寓字、卐字。音译作室利靺蹉洛刹曩。意译作吉祥海云、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乃显现于佛及十地菩萨胸臆等处之德相。”“卍之汉译,古来有数说,鸠摩罗什、玄奘等诸师译为‘德’字,菩提流支则译为‘万’字,功德圆满之意。另于宋《高僧传》卷三则谓,卍字译为‘万’并非取其意译,而系准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时不入经传,到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读为‘万’,而谓其乃‘吉祥万德之所集’。”[4]
诸如此类的说法屡见不鲜,几乎成为世人的定论。由此而造成的印象是:卐之确定为某一汉字,并且读音为“万”,不但始于唐初,并且,这一卐形纹饰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于中土的。后一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流行。然而,这些看法实际上是大可商榷的。在此,首先考察一下卐形最初成为汉字的时间。(www.daowen.com)
图1 西汉瓦当上的“万”字
如今通用的“万”字,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繁体字“寓”的简化字,是数十年前才创制的,而是远在古代就“寓”“万”通用的。并且,有证据表明,早在纪元之前,卐形就极有可能在某些场合替代“万”字,并且使用在相关的词组中。例如,西汉瓦当上的“子孙万代”中的“万”字,显然展示为诸臂左旋的“卍”形(见图1所示),从而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卐形纹饰就已作为汉字“万”而存在于世了[5]。由此可以推测,将“卐”确定为文字,并且读音作“万”,似乎并非始于唐代的武则天期,而至少可以上溯至更早八百年的西汉时期;恐怕,武则天只是将业已流行千百年的汉字“卐”,以官方的名义正式确认下来罢了。
除此之外,汉瓦上的“子孙千卍”铭文还导出了另外两个问题:第一,若按大部分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卐”是随着印度佛教之传入而传入的,那么,至少得把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上推至西汉时期,则与传统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说”有了相当的差距。第二,如果仍然坚持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的说法,那么就得承认,卐形纹饰在最初传入中国时,与佛教并无关系,或者,至少并无直接的关联。真相究竟如何?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