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粟特人-丝路古史中的重要影响力

粟特人-丝路古史中的重要影响力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后,安重诲惧怕天下舆论指责自己,于是擅自决定减免百姓的二百多万国税,以求讨好世人,避免他们对自己的不利议论。对五代政局产生巨大影响的粟特人,除了许多武将、高官外,当然还有皇族。如上文已经指出的那样,建立后晋政权的石敬塘的族源,应当即是粟特人。其次,从石敬塘的若干亲属的姓氏来看,也多体现了粟特人的特色。安金全出自代北地区的沙陀部落联盟,且又姓昭武九姓之一的“安”,所以应当是粟特人。

当然,在五代时期的纷乱政局中,粟特人不仅展现了上佳的武术功底和军事才能,其政治角斗的能力也异常优秀。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在这段时期里,源于粟特族的政客为数甚多,其中不乏高官,甚至帝君。

1.粟特系的政客例举

在五代诸朝的粟特系政客中,安重诲[22]是比较著名的一位。安重诲虽被说成是“应州人”,但是古代的应州在今山西省北部,长期是胡人的聚居区;况且,安重诲的先祖也确实“本北部豪长”,亦即胡部的酋长,再证之以他的“安”姓,故安重诲出自粟特族,应该没有疑问。他的父亲名安福迁,“以骁勇知名”,曾任武将,最后战败而死。他的伯父安福顺、安福庆也都是效力于李氏皇族的著名骑将;他们被称为“蕃将”,则也证明了安重诲家族的“胡人”渊源[23]

安重诲年轻时追随李嗣源(即后来的唐明宗),聪明能干,为人严谨,办事中规中矩,因此得以参与军政要务的商议和决断。明宗即位后,便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拜兵部尚书;数年后,则逐步升迁至侍中兼中书令。安重诲的步步高升,使之权势越来越盛,以至到了后来,竟有“权倾朝野”的架势了。史籍这样描绘道:“重诲自为中门使,已见亲信,而以佐命功臣,处机密之任,事无大小,皆以参决,其势倾动天下。”“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显然,此时的安重诲似乎已经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了整个国家的主人和主宰,从而办事不再低调,乃至敢于自行决定本该由帝君决定的事情。

例如,宰相任圜曾经因公事上的见解不同而与安重诲争论,最终未能胜出,遂怒而称病辞职。后来,安重诲趁汴州朱守殷造反的机会,竟然假传圣旨,派人奔袭任圜家,斩杀任圜后,再诬指他与朱守殷通谋造反。明宗即使怀疑其中另有隐情,却也不敢查问。过后,安重诲惧怕天下舆论指责自己,于是擅自决定减免百姓的二百多万国税,以求讨好世人,避免他们对自己的不利议论。明宗对此无可奈何,只得同意减免财税。史称“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足见安重诲对于权势的追求和掌控,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和危险的地步。

事实也确实如此。安重诲不适当的“势倾天下”,招致了许多朝臣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帝君也对他大生忌惮之心。所以,在群臣“谗言”和君主“忌惮”的双重压力下,安重诲被逐步剥夺了重要的权位。最终,他被人设计陷害成心怀“异志”而通谋造反之人;当他醒悟之际,却为时已晚,结果,夫妻双双被来自京师的钦差击杀在自己的家中。虽然过后在抄家时发现,他的全部家产还不足数千缗财帛,显然并非贪赃恶官,但是几乎被灭族的下场却再也无法避免了。

对五代政局产生巨大影响的粟特人,除了许多武将、高官外,当然还有皇族。如上文已经指出的那样,建立后晋政权的石敬塘的族源,应当即是粟特人。在此,我们再更多地查看一下这支粟特人与中原政局的关系。首先,姓氏为“石”(昭武九姓之一)的胡人,已经基本上表明其族源为粟特人;而该族“本出西夷”一语,同样暗示了它的“西胡”族源,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它出自粟特人的可能性。其次,从石敬塘的若干亲属的姓氏来看,也多体现了粟特人的特色。例如,石敬塘的曾祖母姓安,祖母姓米,母亲姓何;高祖(石敬塘)的继承者出帝(石重贵,高祖的侄儿)之母也姓安[24]。显而易见,“安”“米”“何”均为昭武九姓之一,亦即粟特诸姓。那么,再加上作为粟特大族的“石”氏,几乎可以断定,至少自石敬塘曾祖父以降的后晋皇族,都是在同为粟特人的氏族中通婚的。

后晋政权前后也就十年(936—946年),所以这支石姓粟特人作为皇族来说,对于中原政局的控制和影响也并不算久。但是,若计及整个家族参与中原政治角逐的历史,却远非区区十年的时间了。《旧五代史·晋高祖纪》称,石敬塘的四代祖石璟,是在唐元和期间(806—820年)随着沙陀军从灵武地区来归附的;灵武相当于今宁夏银川的辖地,主要聚居着胡人。唐宪宗为嘉奖石璟的归附,任命他为河东阴山府裨校;嗣后,石璟在边境地区屡立战功,从而逐步升迁至朔州刺史。他的曾祖父石郴英年早逝,但是也因有功于唐廷而被追赠左散骑常侍。至于祖父石翌,则曾任振武防御使,后赠尚书右仆射。父亲臬捩鸡,擅长骑射,极具军事才能,曾经追随后唐的李克用和李存勗,战功卓著,相继担任过平州和洺州的刺史。至于石敬塘本人,在建立后晋政权之前的许多年间,曾经历任后唐的保义军节度使,六军诸卫副使,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振武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中书令等职。所以,这支石姓粟特人至少在一个半世纪内,活跃于中原王朝的军政舞台,对中国的政坛和社会发挥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巨大影响。

2.家族参政的特色

粟特人既然多为举族东迁者,并在中国各地建立本族的聚居地,那么,他们通常也不太可能只是个别成员参与中原王朝的军政事务,而往往是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共同参与,以更好地相互呼应与帮助。所以我们看到,在五代时期政坛上活动的粟特系重臣,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亲属从事类似的工作,多者可以追溯到三四代,数量多达七八人。而在此以前,这类现象却并不多见。

在“家族参政”的诸多事例中,安金全家族[25]可称是个典型。安金全出自代北地区的沙陀部落联盟,且又姓昭武九姓之一的“安”,所以应当是粟特人。他的祖先好几代都出任边区的军将,其父安山盛曾任朔州牢城都校,后来获赠太傅。由于世代尚武,安金全从小就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之术。他早年作为骑将,曾追随李克用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在后唐庄宗(李存勗)时期,因功不断升迁,官至刺史,只是因年老有病才退居太原。但是,当敌军趁并州空虚,以大军突然来犯之际,老病的安金全竟还能挺身而出,率领弟子及退闲诸将数百人夜袭敌军,从而惊退敌军,维持到己方的强援到来。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在后唐明宗时期,安金全曾官同平章事,任振武军节度使、安北都护等职。(www.daowen.com)

安金全的儿子安审琦,同样骁勇、果敢,擅长骑射。青少年时即追随后唐庄宗,为义直军使,后来升任本军指挥使。明宗初,则在李从珂(后来的末帝)麾下相继任牙兵都校、归化指挥使等职。他在后唐政权中还出任过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富州刺史、顺化军节度使等职;石敬塘取代后唐后,他便归顺了后晋。在后晋政权中,安审琦依然官运亨通,先后出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检校太师等职。后汉取代后晋后,安审琦仍旧获得朝廷的重用,曾任襄州节度使、兼中书令;后并因巨大军功而封齐国公。降及后周时期,安审琦更是相继被封南阳王、陈王,加守太尉、太师,镇守襄州、沔州等地,治理有方,颇获民众赞誉。以致周世宗在他进京朝见时,待以“国之元老”的优厚礼遇,亲自驾临其府第,以示宠幸。他的儿子安守忠也屡次出任中原王朝的郡守。

安金全的另一个儿子名安审晖,是安审琦的哥哥。他也是从军出身,起自长直军使,后转外衙左厢军使,曾追随后唐李存勗讨伐幽州、蓟州等地,平定山东、河南,屡立战功。后来相继出任蔚州刺史、汝州防御副使、凤翔、徐州节度副使、河东行军司马等。他与其弟安审琦一样,也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朝而“长盛不衰”。最终,在后周以太子太傅的称衔退休,被封鲁国公,食邑五千户,也足以“荣祖耀宗”了。

又,安金全的兄弟安金佑也曾经是沙陀诸部的武将,因擅长武功而名闻边境地区。他的两个儿子,即安金全的侄儿,也是五代时期军政领域的活跃人物。兄长安审通,青少年时即追随李存勗,屡立战功,官至先锋指挥使;李存勗称帝(后唐庄宗)之后,他即任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屯奉化军。此外的明宗时期,他又相继任单州刺史、齐州防御使、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等职。战死之后,则获赠太尉之衔。

安审信是安审通的弟弟,也以骑射见长,故在后唐明宗初即出任振武节度使。不久后,在其兄安审通的沧州节度使出任衙内都虞候,历同、陕、许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之末,安审信投奔石敬塘,颇获重用,但是在京中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则被后唐末帝所杀。石敬塘称帝(后晋高祖)之后,安审信历任汾州刺史、检校太保、马步军副部署、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华州节度使等职。降及后汉时期,他又任同州节度使、左卫上将军等。在后周治下,安审信还出任过右金吾上将军,最终,以太子太师的称衔退休。

由此可见,即使对安金全的家族作初步梳理,也至少发现八位成员在史籍中留下了姓名和事迹;他们前后四五代,贯穿四五个政权,都在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

与之类似的粟特人“家族参政”的例子还有不少,在此再谈一下史建瑭[26]。史建瑭的父亲名为史敬思,在唐末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时,他是九府都督。而所谓的“九府”或“九姓府”,当是唐代所设的地区行政单位,是供“昭武九姓”人聚居的一个移民地,所以其最高首领“九府都督”通常也由粟特人担任,并且世袭。史敬思便是这样一种角色。他始终追随李克用,作为“勇冠诸军”的优秀战将,曾经建立过许多战功,包括击溃黄巢等。最后,在敌军夜袭的极端不利情况下,他为掩护李克用突围,与敌人顽强血战而死。

史建瑭继承父业,也以勇武见长;唐末,曾因赫赫战功而被授检校工部尚书。在朱氏建立后梁后,史建瑭仍然追随李氏,与后梁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曾令后梁太祖(朱温)狼狈逃窜,损失惨重。他的骁勇善战使他获得了“史先锋”的称号。史建瑭先后担任过澶州刺史、贝州刺史、相州刺史,以及外衙骑军都将、马军都将等职。他在后唐政权建立前两年,因被流矢所中而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六岁。

史懿是史建瑭的长子,当父亲因公殉职时,他年仅二十岁。李存勗对于史建塘很有好感,故特意任命史懿为昭德军使,旋即升迁他为先锋左右厢都校,以让史家门第继续光大。史懿在后唐明宗时任濠州刺史,后任赵州刺史。后晋政权初期则改任洺州团练使,并接着任亳州、凤州防御使,稍后出任彰武军观察留后。后晋后期,史懿相继出任澶州节度使、贝州节度使和泾原节度使等职。稍后,后汉政权建立,史懿被拜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并获赐功臣名号。降及后周,加检校太师,兼侍中,封邠国公。他六十二岁去世后,获赠中书令。

史匡翰是史建瑭的次子,他早年继承了本家族世袭的“九府都督”之职,后来则出任代州、辽州副使、检校太子宾客等。后唐庄宗时期,他相继担任过岚州、宪州、朔州等地的都游奕使,后来改任天雄军牢城都指挥使、检校户部尚书、浔州刺史。明宗时期,出任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多后,又升迁侍卫彰圣马军都指挥使。后晋政权建立后,史匡翰任怀州刺史,并且娶了晋高祖(石敬塘)的妹妹鲁国长公主。后来又历任控鹤都指挥使兼和州刺史、驸马都尉、检校司徒、郑州防御使、义成军节度使等职。史称史匡翰“刚毅有谋略,御军严整,接下以礼,与部曲语,未尝称名,历数郡皆有政声”,足见他具备很高的军事和行政才能。史匡翰因病去世,仅享年四十。他的儿子史彦容在官场也颇有成就,先后出任过宫苑使、濮州刺史、单州刺史和宿州刺史。

诸如此类的例子为数甚多,如前文提及的安重诲家族,其从政成员除了安重诲本人外,还有其父安福迁,伯父安福顺、安福庆,其子安崇赞、安崇绪等。又,康福[27]家族中,则除了康福本人外,尚有其祖父康嗣(蕃汉都知兵马使、太子太师)、父亲康公政(平塞军使、太傅)、长子康廷沼(随州刺史、泽州刺史)、次子康延泽、三子康延寿等。是知五代时期,粟特家族中诸多成员普遍参与军事、政治事务的现象甚为常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