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于古代丝绸之路,并与中国发生过频繁接触交流的民族,除了以游牧为主的“北胡”族群外,还有被总称为“西胡”的形形色色域外定居民。他们包括来自西亚的波斯人、来自南亚的印度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尤其是粟特人,曾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扮演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角色,发挥了非常特殊的作用。
有关粟特人,丹麦学者阿斯姆森(Asmussen)曾经颇为生动地归纳过他们的部分特征:“在中亚,粟特人被认为是最卓越的商人。汉文资料说他们热衷于贸易和财利,这恐怕并非没有根据,因此,诸如pwrc(债务)和mr'z(雇用奴仆)等粟特词汇已被突厥语所借用。根据残存的史料,伊朗人,尤其是粟特人,是如此出色的商人,以致令伊兰人不时参与的其他商业活动全都显得黯然失色。粟特人是既能享乐也能吃苦的一种商人。……但是,在全部这些年代里,(粟特)商人不仅仅兜售他们的货物,同时也是将其他地区所有新事物带来的使者。他们是各种宗教的贩运者,他们在佛教的《本生经》和《出曜经》中,在摩尼教的宗教故事中,在基督教文献(尤其是叙利亚文文献)中,都是十分著名的角色。他们是如此的著名,以致诸如商业性的称衔‘萨薄’(Sārthavāha,队商领袖)被佛教徒用以称呼如来、菩萨,被摩尼教徒用来称呼摩尼本人(无疑是模仿佛教的方式),名之为‘伟大的队商主’(wzyšsrtw')。”[1]
阿斯姆森在此提到了粟特人的两个特色:擅长经商和热衷布教。实际上,他至少还遗漏了同样杰出的另一个特长——骁勇善战。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这三者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十分自然地体现在了同一种“胡人”身上。本编便旨在对古代丝路上的这一特殊角色——粟特人作一番考察。(www.daowen.com)
【注释】
[1]Jes P.Asmussen The Sogdian and Uighur-Turkish Christian Literature in Central Asia before the Real Rise of Islam:A Survey,p.13,in L.A.Hercus,F.B.T.Kuiper,T.Rajapatirara & E.R.Skrzypczak(ed.)Indological and Bud dhist Studies:Volumn in Honour of Professor J.W.de Jone on His Sixties Birthday,Canberra,1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