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路古史论述:域外部落离间计划

丝路古史论述:域外部落离间计划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旨在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的“和亲”在隋朝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这次出于离间域外势力之目的的和亲,似乎并未给中原王朝带来很大的利益。总的说来,旨在离间域外敌方势力的“和亲”未必十分奏效;并且,一旦分寸把握不好,更会得不偿失,甚至引火烧身。

丝路古史论述:域外部落离间计划

古代的中原王朝经常与域外诸部发生利害冲突,尤其是当境外兴起强大的“夷狄”政权之时,更是如此。中原朝廷有时采取比较消极的妥协政策,以保暂时的安宁;有时则采取主动出击的积极战略,不仅旨在保证边境宁静,也进一步谋求在域外扩张势力。综观各类史实,无论是消极妥协还是主动出击,似乎都将“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本节将探讨作为中原王朝“主动出击”形式的和亲。

一个典型例子见于武帝与乌孙的结姻,这个设想最初由张骞提出。张骞在出使西域后,了解到现居匈奴西侧的乌孙(相当于今伊犁河流域一带)早先与大月氏一样,也是敦煌、祁连间的一个小国。由于乌孙最近不肯臣属于匈奴,与之发生冲突,故张骞建议武帝以丰厚的馈赠与结和亲的方式招诱乌孙东返故地,听命于汉,从而“断匈奴右臂”,削弱匈奴的力量。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拜张骞为中郎将,带着三百人,牛羊上万头,并赍金银丝绸价值数千万,前赴乌孙及其旁诸国[21]

起初,乌孙王昆莫并未接受汉廷提出的乌孙东居故地,汉则遣公主为夫人,结为昆弟,共拒匈奴的建议,因为他一方面不太了解汉朝此时的实力大小,另一方面国内亲匈奴的势力很强,所以只是虚与委蛇。直到匈奴得知乌孙接待汉使,恼怒而欲发兵“惩戒”时,乌孙才生恐惧之心,遣使赴汉,愿尚公主,以增强对付匈奴的实力。最终,武帝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遣嫁乌孙王昆莫,同时赠送大量舆服御物,并有宦官侍御数百人[22]

汉廷不惜重金,不远万里地与乌孙和亲,其意图十分明确,即是实施“远交近攻”或“以夷制夷”之策,以共同对付头号强敌匈奴。那么,其效果如何呢?事实上,乌孙王昆莫在与汉廷结姻的同时,也接受了匈奴的“和亲”: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单于之女为左夫人。所以乌孙从一开始就并未与中原王朝结成真正的反匈奴同盟。细君去世后,汉再以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解忧公主与乌孙王在昭帝、宣帝时均曾上书汉廷,声称匈奴大军侵击乌孙,亟盼中原方面派兵救援,乌孙自己则也愿发全国的一半精兵(五万骑),共同抗御匈奴。朝廷同意此议,嗣后便发大军十五万,五位将军分道而出,颇有斩获,时在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

这次战役,乃是汉与乌孙和亲数十年来,携手对付匈奴的最大一次军事行动。此战过后,匈奴方面固然民众与牲畜死伤、逃离、被掠者多得不可胜数,从此衰落下去,但是中国大动干戈,调发大军十余万,分兵五路,深入敌后一二千里,其代价也不小;至于乌孙方面,只出兵五万,却趁机大肆掳掠,仅牛马羊等牲畜一项,就获七十余万头。所以,与其说是汉廷与乌孙联手合击匈奴,倒不如说是汉朝庇护乌孙,不但使之免遭匈奴侵犯,还让它“借光”而获利无数。这一效果与当初武帝和亲时的目的相去甚远。

元康二年(前64年),乌孙王要求再尚汉公主,当时的大鸿胪萧望之便认为“乌孙绝域,变故难保,不可许”;后来又再次指出:“乌孙持两端,难约结。前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受不亲密,边境未得安,此已事之验也。”萧望之作为执掌对外事务的首席长官(大鸿胪),说出这番话来,肯定有其充分根据。那么,我们便不难判断,旨在谋求“离间”域外诸部的“和亲”,其利弊究竟各占几分。如果再考虑到数十年内因和亲而从中国源源不断运出的丝绸金银等物,则中原王朝所获之利似乎更少。(www.daowen.com)

旨在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的“和亲”在隋朝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当居于突厥北方的小可汗突利向隋廷求婚时,隋文帝便以同意和亲为条件,要突利先设法除去曾在北周时期降嫁突厥的千金公主(此时号“大义公主”),因为她当时对隋政权心怀不满。在大义公主被谮杀后,隋廷又欲离间突厥,令大可汗都蓝与突利这两个堂兄弟互相猜疑,因此故意特别优待突利可汗,将宗女安义公主嫁给他,并且频繁派遣使臣。都蓝果然大为反感,为自己这个“大可汗”反而不及小可汗突利而愤愤不平,以致断绝朝贡,数为边患[23]

此后,隋廷连年出动大军,打击犯边的都蓝可汗;另一方面,为了扶植亲隋的突厥政权,还派兵保护被都蓝打得落花流水的突利可汗(后被拜为“启民可汗”),在河南划出大片地区供他的部落居住。尽管启民可汗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发誓要“千世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但是真正击败与中原王朝为敌之突厥部落的,主要还是隋朝的大军;同时,面对如此驯服的“夷狄”,中原君主,特别是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还毫不吝惜地赐给启民可汗大量丝绸、钱物。所以,这次出于离间域外势力之目的的和亲,似乎并未给中原王朝带来很大的利益。

西突厥的处罗可汗(604—611年)本来已经表示愿意仿效东部突厥的启民可汗,向隋称臣,并且确实友好地遣使朝贡。然而,炀帝在大业六年(610年)向西巡游时,却仅仅因为处罗可汗没有爽快地答应前来大斗拔谷迎拜他,便大发雷霆,采纳裴矩之计,断然动用“和亲”武器,允诺射匮可汗,只要他发兵诛灭处罗,便可立为大可汗,并尚公主。尽管此举最终取得完全成功,但是“和亲”在此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它大体上只是为隋炀帝之虚荣心得到满足而作出了一点“贡献”。

诸如此类的和亲例子尚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述。总的说来,旨在离间域外敌方势力的“和亲”未必十分奏效;并且,一旦分寸把握不好,更会得不偿失,甚至引火烧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