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视礼乐,认为乐与礼密切联系,在人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提出天、地、人是万物之本,三者分工不同,天生长万物,地养育万物,人成就万物,具体而言就是“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人成就万物靠的就是礼乐。董仲舒更是提出“无礼乐亡其所以成”的观点,认为没有礼乐就会上下无别,毫无秩序,自然就会走向危亡。
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他对于音乐的本源、制作法则、社会功用、审美标准的论述。
关于音乐的本源,董仲舒将其归于自然人性。《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说“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乐为应人作之”,音乐是情感涌满于内心而表现出来的,是根据人心来制作的。在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时,董仲舒说“声发于和而本于情”。音乐发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借助声音表达出来,内外结合就形成了音乐。那么,人的情又来自哪里呢?董仲舒认为人的情性发端于天,“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所以音乐实际上也是以天为本的。
董仲舒提出王者作乐是为了“见天功”的观点。他认为王者受命于天,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袭前王,就必须进行“改制”,改变旧的制度,但是音乐却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会之后,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乐,表示天命的成功。改制,是为了“明天命”;作乐,是为了“见天功”。可见,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乐最终的本源。(www.daowen.com)
关于音乐的制作法则,董仲舒重视“民心”,认为一定要根据人民所喜欢的根本大事,做到与时俱进。他举了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时期的作乐法则:虞舜时期,人民喜欢虞舜继承唐尧的功业,所以乐曲叫《韶》,韶的意思就是“绍”(继承);夏禹时期,人民喜欢他们三个圣人先后相继,所以乐曲叫《夏》,夏的意思就是“大”(伟大);商汤时期,人民喜欢商汤救民于苦难之中,所以乐曲叫《頀》,頀的意思就是救护;周文王时期,人民喜欢文王兴兵征讨暴君,所以乐曲叫《武》,武的意思就是征伐。四位圣王,四首乐曲,各自都顺应了人民对他们的爱戴。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用,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都是“王道”的工具,其中乐“和政”“兴德”,具有和谐政治、倡导道德的作用。他在《春秋繁露·玉杯》中对六经要旨进行概括时,提出“《乐》咏德,故长于风”,认为《乐》是歌颂圣王之德政的,所以它的特点在于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也强调“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意思是音乐是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最好手段,因为它很容易影响人心,所以对人的感化作用非常显著。这些都说明董仲舒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