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仲舒思想通解:顺时而为,实现和谐

董仲舒思想通解:顺时而为,实现和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以“时”为纽带,将天道秩序和人道秩序相对应、相联系,体现出“顺时而为”的生态思想。“天无所言,而意以物”,天没有说话,而以出产的物种来暗示人们,要顺应天时,才能“得天地泰”,延长寿命。春季,万物萌发;夏季,万物生长;秋季,万物成熟,“时无不时者,天地之道也”,天适时而不失时。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顺时而为,避免不时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个人身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董仲舒思想通解:顺时而为,实现和谐

董仲舒所讲的“时”远远大于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是融合时空概念的时间、季节、秩序等,包含天道时序和法则在内。董仲舒以“时”为纽带,将天道秩序和人道秩序相对应、相联系,体现出“顺时而为”的生态思想。

从个人身心和谐来看,人的日常行为要顺时而动,根据四时变化、天气冷暖,安排好饮食住行。比如,春天要穿葛布衣,夏天要住凉爽的房间,秋天要躲避肃杀之气,冬天要避开潮湿的地方。春天生长的物种活不过秋天,秋天产生的物种活不过第二年夏天,这是天时。人类的饮食要按照时节的次序,选择适宜的食物。孔子曾经说过“不时,不食”(《论语·乡党》),不是当季出产的物种不食用。董仲舒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且详细论述了什么季节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天无所言,而意以物”(《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没有说话,而以出产的物种来暗示人们,要顺应天时,才能“得天地泰”,延长寿命。

经济生产中,既要保护资源,又要顺应自然。董仲舒十分重视天道时序的不可超越性。春季,万物萌发;夏季,万物生长;秋季,万物成熟,“时无不时者,天地之道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适时而不失时。统治者要顺应天地之道,做到守时、顺时、不夺民时,如果“赋敛无度,以夺民财;多发徭役,以夺民时;作事无极,以夺民力”(《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做出这些违背天时的行为,就会招致“五谷不和”“五谷不成”“茂木枯槁”等农业灾害,百姓就会逃去远方。所以从生态意义上说,在农业生产中顺时而为,既能保证农业的丰收,为国家积聚财富,又可稳定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增加产量提供保障,也是现代生态思想意义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www.daowen.com)

在国家治理方面,董仲舒以“四政”比副“四时”,“天有四时,王有四政”(《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四政”是庆赏罚刑。君王要善于克制自己的喜怒好恶,恰当地使用礼乐刑政,才能体现天的意志。上天喜爱温暖多于严寒,那么君王也要多施加恩惠和仁爱,不能只用刑罚。如果政令与天道相合,则世治;违背天道,则出灾异,世必乱。所以董仲舒所讲的“天人同类”“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衡协调。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顺时而为,避免不时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个人身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总之,董仲舒的生态思想是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框架下,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倡“天人一体”,顺时爱物,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对于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导人们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从而构建个体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美好生态空间,具有丰厚的理论源泉和重要启示,对于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同样可以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