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教”字的本义。“教”的甲骨文写作“”,字形是手持杖或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本义是教育、指导。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有先有后,“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子·万章上》),“上所施”,指的是能够体悟天道人伦的先知先觉,通过教育活动来帮助后知者,引导后来觉悟的人。董仲舒遵循《春秋》“奉天法古”的大义,说“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春秋繁露·楚庄王》),圣人向天道学习,这是“奉天”;贤人向圣人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实行教化,安邦定国,这是“法古”,也是治理天下最根本的法则。“下所效”,是指百姓效法圣贤的礼乐教化,修养品德,以此来保有或彰显人固有的“天性”之美善。“上所施,下所效”必须上通天道,下顺民情,上下感通。《礼记·乐记》说:“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就像感觉天气的寒暑一样,施教要体察民情,了解人民生活的冷暖,否则就会伤害到世俗风气,教化也推行不了。《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中说:“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悦)而化之以为俗。”先圣的德行教化,能让人民感到快乐,并以诗乐歌舞来表达,有了这种欢乐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引领和疏导民众的性情,敦化民风,化民成俗。
再来看“化”字。“化”的甲骨文写作“”,左、右边是方向相反的“亻(人)”形,一正一反,表示变化,所以“化”的本义是变化、改变。而且,“化”不同于“变”,它不是骤变、突变,它有一个逐渐浸润的过程,不是机械灌输式的,也不只是知识、技能和信息的传递,而是有主体生命的体悟和践行参与其中。后来“化”的含义由具体的“变化”引申出抽象的“教化”,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心、风俗得到改变。《说文解字》解释:“化,教行也。”也是董仲舒所说的圣人以道诲人、以文化人、以德化民之“化”。(www.daowen.com)
所以,“教”强调“施于上”,“化”强调“成于下”。自上而下,基于天道施行教化,教行于上,化成于下。董仲舒上穷天命天道,下究人之性情,修明法度,确立了教化思想的源头和深刻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