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仲舒治官之法:选才任贤,考绩考察

董仲舒治官之法:选才任贤,考绩考察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提出的治官之法主要包括选才任贤和官员考绩,既从源头处控制官员的质量,又十分重视在过程中对官员的考察。董仲舒的治官之法对现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董仲舒之所以如此重视官德,是因为当时政治生活中官吏的素质堪忧。总之,董仲舒以天道指引人间政治的大方向,全面提出了其政治主张。

董仲舒治官之法:选才任贤,考绩考察

董仲舒提出的治官之法主要包括选才任贤和官员考绩,既从源头处控制官员的质量,又十分重视在过程中对官员的考察。严格的选官和考察制度使得官吏不得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做到律己爱民。董仲舒的治官之法对现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董仲舒提出要选才任贤。他认为选才任贤是必要而重要的,是人君效法天道的正确做法。《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中讲了如何效法天道,即:“贵爵而臣国,所以为仁也;深居隐处,不见其体,所以为神也;任贤使能,观听四方,所以为明也;量能授官,贤愚有差,所以相承也;引贤自近,以备股肱,所以为刚也;考实事功,次序殿最,所以成世也;有功者进,无功者退,所以赏罚也。”作为君主,要效法天道。所以重视爵位而治理国家,是为了显示尊严;博爱民众,是为了施行仁道;居住深隐,看不见他的形体,是为了显示他的神妙;任用贤能的人,观察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是为了使自身做到明察秋毫;按照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贤愚不同而分别等级,是为了使他们互相承接;招引贤人而自己主动接近他,并将其储备为自己的得力辅臣,是为了能够刚强;考核功绩的实际大小,核定高低等级,是为了形成一个朝代的立政规模;提拔有功劳的人,罢免没有功劳的人,是为了做到赏罚分明。

董仲舒判定贤人的标准是什么呢?《春秋繁露·通国身》中说:“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可见,董仲舒认为贤人应该是“人之清者”,具有清正廉明的美德。董仲舒之所以如此重视官德,是因为当时政治生活中官吏的素质堪忧。他在对策中直言“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以富訾,未必贤也”(《天人三策》),指出那些郡守、县令多数是出身于郎中、中郎。这些郎官是什么人?都是年薪二千石的大官的子弟,是“官二代”“富二代”,在才能上不一定贤明出众。

董仲舒十分反对当时不考虑才能和品行的“任子”和“赀选”选官法,提出了“养才”“荐才”和“用才”的具体措施:“养才”的具体方法是“兴太学,置明师”;“荐才”的具体方法是让列侯、郡守、二千石等地方大员,每年荐贤两名以供宿卫,并以此作为考察大臣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用才”,他主张“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天人三策》),不看资历看才能。通过这些选官制度,在源头处控制了官员的质量。(www.daowen.com)

其次,董仲舒主张对官吏实行考绩制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中详细论述了他理想中的官员考察制度:“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绌陟,命之曰计。”可见,董仲舒主张的官员考察制度既有小“试”也有大“考”,既针对“贵者”也针对“贱者”,且最终要和“黜陟”挂钩,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董仲舒以天道指引人间政治的大方向,全面提出了其政治主张。在指导思想上,主张“大一统”;在施政原则上,主张以民为本;在官员队伍建设上,重视选才任贤和考核评价,对汉朝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