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仲舒思想对经学命题的重大影响

董仲舒思想对经学命题的重大影响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提出、论证了许多经学史上著名的命题,后世经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这些基本命题的争论而展开的。董仲舒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的一部治国大纲。董仲舒尊孔子为“素王”,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对两汉经学影响非常大。郑玄《六艺论》亦云:“孔子既西狩获麟,自号素王,为后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这三个月分别是寅月、丑月、子月。董仲舒认为改制是为了表明受了天命当新王,而不是继承前朝的王位而当王。

董仲舒思想对经学命题的重大影响

董仲舒提出、论证了许多经学史上著名的命题,后世经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这些基本命题的争论而展开的。

1.以《春秋》当新王

在董仲舒看来,《春秋》是孔子怀有大目的的制作。《春秋繁露·俞序》说:“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认为孔子作《春秋》,目的不在于整理、编订一部翔实可靠的春秋史书,而是为了通过对史实、人物的褒贬,确定某种统治秩序,确立行为的规范。

在《春秋繁露·符瑞》篇中,董仲舒指出,孔子接受天命,然后假托于《春秋》来改革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想通过作《春秋》达到“上通五帝,下极三王,以通百王之道”的目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再三强调说,“《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三代改制质文》),“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玉杯》),都是将着眼点放在改制上,强调《春秋》是孔子借以实现改制的理论工具。

董仲舒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的一部治国大纲。对于统治者,学习《春秋》是绝对必要的,“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春秋繁露·俞序》)。国君如果不学《春秋》,就看不到身边的危难,就不清楚自己作为国君的重任。如果国君能够按照《春秋》的大纲大法行事,那就何止能除掉灾祸,简直是可以实现圣王的事业,“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因此,“《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

正是基于对《春秋》的此种认识,于是有董仲舒“以《春秋》当新王”的说法。在他看来,《春秋》虽然是一本书,但是寄托着孔子拨乱反正致太平之志,故而将其视为一个“王者”;而所谓的“新”,是相对周朝而言,《春秋》继周之后成为一个虚拟的“新王”。

2.“素王”说

董仲舒“以《春秋》当新王”,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以王者之心为后世立法,绝不仅仅是普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公羊传》说“(孔子)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这些说法,继续抬高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政治地位,在《天人三策》中明确地将孔子定位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

董仲舒尊孔子为“素王”,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对两汉经学影响非常大。不仅今文经派承袭其说,就连古文经派也很少加以否认,如贾逵《春秋序》说:“孔子览史、记,就是非之说,立素王之法。”(《玉海》卷四十六)郑玄《六艺论》亦云:“孔子既西狩获麟,自号素王,为后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全后汉文》卷八十四)即使是像王充那样具有异端气质的思想家,也认为:“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论衡·超奇篇》)

3.三统说(www.daowen.com)

董仲舒“以《春秋》当新王”,认为这个“新王”是继承的周代,从而把“《春秋》继周”纳入了当时流行的“三统说”理论。

什么是“三统”呢?按照董仲舒的理解,一年十二个月,有三个月可以被确定为岁之首,也就是“正月”。这三个月分别是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夏朝以正月为岁首,商朝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朝以十一月为岁首,这就是“三正”。三正不同,物象的颜色也不同,因此本朝崇尚的主色调就不同。夏为黑色,商为白色,周为赤色。三个朝代的黑、白、赤三种颜色就成为董仲舒所说“三统”的标志。董仲舒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黑统开始,经过白统,到赤统,再回到黑统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统”字则蕴含着开始、根本、纲领、纪要之意。根据寅、丑、子这三个月建立起相应的服色、礼器、官制、刑法等礼乐制度,这就是董仲舒所说的“三统”。

关于“三统说”,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春秋》作新王之事,变周之制,当正黑统。而殷、周为王者之后。绌夏,改号禹谓之帝,录其后以小国。故曰:绌夏存周,以《春秋》当新王。

根据三统说,夏、商、周三代分别得黑、白、赤三统。现在《春秋》既做了新王,自然应该是“变周之制,当正黑统”。这样一来,周便成了“王者之后”,再加上周之前的商,就组成了新一届的“三王”。上届三王之一的夏,就得改号,称为“帝”,进入“五帝”的行列,“录其后以小国”,这就是所谓“绌夏”。而原来五帝中最早的一位则要绌而为“九皇”了。所以三王、五帝、九皇,都不是固定的名称,而是推移的名称,好像亲属之有高祖、曾祖和曾孙、玄孙一样。

4.改制说

董仲舒认为孔子以《春秋》当新王,新王代替旧周,于是就要实行“改制”。那么,究竟什么是“改制”呢?《春秋繁露·楚庄王》篇说:“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改制”并不是改变治国的根本道理。

那么,“改制”是改什么呢?董仲舒说是“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可见,他所说的“改制”,只是改变居处、称号、正朔、服色这些属于外部形式的东西。

为什么要改变这些呢?董仲舒认为改制是为了表明受了天命当新王,而不是继承前朝的王位而当王。如果一切都因袭前朝的制度,没有什么改变,这跟继承前朝的王位而当王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接受天命当了新王,这是老天在显扬你,你要只是一味因循旧朝,不进行变革,这可不是上天的意愿。这样的改制,实际上是为“新王”的合法性作进一步的论证。至于那些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是不必改也不可改的,这些就是所谓的“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看来,董仲舒春秋学中的“改制”,其实是当时的一种政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