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汉书·食货志》。在这篇奏章中,董仲舒以《春秋》重视麦和稻两种作物为由,劝说汉武帝让关中的老百姓增加隔年熟的麦子的种植,充分体现了董仲舒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
2.《限民名田说》
载于《汉书·食货志》。这应该是董仲舒在元狩五年(前118)左右给汉武帝所上的一篇奏章。在这篇奏章中,董仲舒立足于现实,反思历史,指出了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描述了社会严重危机的状况,提出了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等一系列的建议,尤其是提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办法——“限民名田”。
3.《论御匈奴》
载于《汉书·匈奴传》。这也应该是一篇给汉武帝所上的奏章,反映了董仲舒对解决匈奴问题的看法。董仲舒反对战争,他提出用金钱厚利、订立盟约、让单于的爱子来做人质的方法解决匈奴问题,从而让边塞城池中负责守卫的人们过上安定的日子。
载于《古文苑》。据学者推测,这封书信应该是写于元朔五年(前124),董仲舒赴任胶西相之前。在信中,董仲舒不但建议时任丞相的公孙弘开求贤之路、广选举之门,而且希望公孙弘能“思本仁义至诚”,重视吏治。(www.daowen.com)
5.《庙殿火灾对》
载于《汉书·五行志上》。记载了董仲舒关于建元六年(前135)辽东高庙、高园便殿火灾之事的议论。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为立论的根据,以言后世的灾异。他运用类比类推的方法,联系古今,指出:定哀之际的火灾与建元六年的火灾是同类之事;事为同类,则同类之事所蕴含的意义相同。因此,他认为建元六年的灾异所昭示的意义:表层意义是辽东高庙与高园便殿皆不当立,深层意义是诛杀远离正道的诸侯和近臣。
6.《雨雹对》
载于《古文苑》。记载了鲍敞和董仲舒关于元光元年七月京师雨雹一事的对话。董仲舒以阴阳二气论说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的产生,并且由此联系政事,指出圣人在上,就会阴阳和、风雨时;反之,就会阴阳不调,降下灾异。
7.《郊事对》
载于《古文苑》,也是《春秋繁露》中的一篇。郊事即郊天之事,是国家的重大事情。由于年代久远,汉武帝对郊礼的某些问题不太清楚,因此特派张汤咨询董仲舒。这篇文章记载了董仲舒根据公羊学理论,对郊礼的意义以及一些具体操作的细节问题所作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