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一书是由后人汇编董仲舒的著作而成。《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中并没有《春秋繁露》的书目,但是到了《隋书·经籍志一》那里,就明确著录了:“《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其卷数与今天所见《春秋繁露》的卷数相吻合。从此以后,历代正史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以及有关公私目录书都有著录。
顾名思义,《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种解释和发挥。至于“繁露”,南宋《馆阁书目》说这是以篇名为书名,“繁露”本来指帝王头戴的冕冠上垂悬的珠玉,用珠玉连贯的样子比喻董仲舒对《春秋》的演绎。剑桥大学鲁惟一教授认为,不管其确切字意是什么,“繁露”一词可以理解为“装饰物”,或引申为“被激发的思想”。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家,但他并不是根据年代顺序对《春秋》和《公羊传》之经传内容逐条进行解释,而是打乱年代顺序,按照某一主题将材料组合在一起,然后予以诠释,使之成为构建其哲学思想的素材。
从宋代开始,有学者怀疑《春秋繁露》一书的可信性。但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根据学者们的细致比对,《春秋繁露》中所体现的思想观点,与《汉书》本传所载《天人三策》基本一致,因此该书的真实可靠性是不必怀疑的。
现今我国保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嘉定四年(1211)江右计台本,这也是清代最重要的武英殿珍本的祖本。清代还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董天工的笺注本,嘉庆凌曙注本,清末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以及卢文昭的校本,另外还有谭献的手抄本《董子定本》等。
常见的《春秋繁露》今人注本有:钟肇鹏主编的《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译注的《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2年),赖炎元注译的《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袁长江主编的《董仲舒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
《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阙三篇),根据美国学者S.A.桂思卓的观点,可以分为解经编、礼制编、黄老编、阴阳编、五行编几个部分。(www.daowen.com)
解经编,共有三十二篇,这些篇基本都是董仲舒注释《春秋公羊传》的内容。具体包括:《楚庄王第一》《玉杯第二》《竹林第三》《玉英第四》《精华第五》《王道第六》《灭国上第七》《灭国下第八》《随本消息第九》《盟会要第十》《正贯第十一》《十指第十二》《重政第十三》《服制像第十四》《二端第十五》《符瑞第十六》《俞序第十七》《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官制象天第二十四》《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服制第二十六》《度制第二十七》《爵国第二十八》《仁义法第二十九》《必仁且智第三十》《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观德第三十三》《奉本第三十四》《深察名号第三十五》《实性第三十六》《诸侯第三十七》。
黄老编,共有七篇,这些篇的关注点是统治术,且在阐发过程中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观点。具体包括:《离合根第十八》《立元神第十九》《保位权第二十》《考功名第二十一》《通国身第二十二》《循天之道第七十七》《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阴阳编,共有十九篇,以阴阳四时来阐述政治。具体包括:《为人者天第四十一》《阳尊阴卑第四十三》《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天容第四十五》《天辨在人第四十六》《阴阳位第四十七》《阴阳终始第四十八》《阴阳义第四十九》《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天道无二第五十一》《暖燠常多第五十二》《基义第五十三》《四时之副第五十五》《人副天数第五十六》《同类相动第五十七》《威德所生第七十九》《如天之为第八十》《天地阴阳第八十一》《天道施第八十二》。
五行编,共有九篇,阐述了五行观念。具体包括:《五行对第三十八》《五行之义第四十二》《五行相生第五十八》《五行相胜第五十九》《五行顺逆第六十》《治水五行第六十一》《治乱五行第六十二》《五行变救第六十三》《五行五事第六十四》。五行编,历来争议最大,人们往往因为五行编的这九篇而否定《春秋繁露》整本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礼制编,共有十二篇,探讨《春秋》所载的各种礼制。具体包括:《郊语第六十五》《郊义第六十六》《郊祭第六十七》《四祭第六十八》《郊祀第六十九》《顺命第七十》《郊事对第七十一》《执贽第七十二》《山川颂第七十三》《求雨第七十四》《止雨第七十五》《祭义第七十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