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由黄河、淮河历次泛滥堆积作用形成,除东北部有零散残丘与低山分布之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地面坡降1/7 500~1/1 000,海拔高度15~50 m。本区河流多为西北东南向,由于诸河切割,构成本区平原河谷地貌的自然景观。地貌类型可分为剥蚀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构造剥蚀地貌三种。
剥蚀堆积地貌分布于中南部河间地区,地势平坦,地面坡降1/10 000,地面高度15~35 m,为第四纪全新统中段堆积底层。
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本区北部,为近代黄河泛滥堆积而成,属第四纪全新统上端冲积底层,坡降1/7 500,地面高度25~50 m。
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北部地区,总面积约1 060 m2,不足本区总面积的3%。残丘,低山呈不连续分布,岩层由寒武、奥陶与震旦亚界灰岩组成,山体排列方向与岩层走向一致,大体为北北东向,海拔高度50~390 m。
境内河流均属淮河流域,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及洪泽湖。主要自然河道从西向东有洪泽湖、谷湖、润湖、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懈河、浍河、沱河、濉河等。本区西部河流(北淝河以西)属淮河水系;东部河流(懈河以东)属洪泽湖水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开挖了不少以排涝为主、结合分洪和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大型的有新汴河、茨淮新河及近期兴建的淮洪新河。(www.daowen.com)
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径流量77.72亿,径流深约合208 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24。径流特性受降水与地形地貌条件制约。本区河流为雨源型,即河川径流来源于降水,因而,径流的时空分布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大体相一致,但年内分配更为集中汛期(6至9月),径流可占年径流量的70%~80%,最大值出现在7、8月份。在中小水年份,全年水量几乎都集中在汛期,甚至产生于汛期的几场乃至一两场暴雨。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远大于降水。各站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可相差20~100倍。年径流Cv值多在0.7~1.1之间,是全省年径流变差系数的高值区:其分布为上游大于下游,流域集水面积小较大,集水面积大Cv较小。该地区因受1963年、1972年特大洪水的影响,Cv值较大,达到1.2~1.4。
淮北地区地下水量较为丰富。由于受区域构造条件所决定,主要含水层为浅层全新统含水岩组及中深部更新统含水岩组,含水层厚度分别为0~40 m和40~1 513 m。地下水由降雨入渗补给消耗于蒸发,属入渗-蒸发型。地下水埋深,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浅,萧县、砀山和宿州、灵璧的北部以及涡阳一阜阳一线以西平均埋深为2~4 m,北部砀山、亳州最大埋深可达4~6 m;宿州以东、涡阳、阜阳东南地区的平均埋深1~2 m。由于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下水埋深在时间上有明显差异,地下水位年变幅一般在1~3 m之间,局部山丘地段和开采集中区大于3 m。本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均值为73.93亿m3/(a·km2),平均可开采量为52.8亿m3/(a·km2)。补给模数,自界首、亳州至宿州、泗县以南约为20万m3/(a·km2);萧县、稚溪及其东部约为25万m3/(a·km2);界首、亳州、萧县西北、砀山一带为14万~15万m3/(a·km2)。可开采模数,本区北部为12万~14万m3/(a·km2);南部为15万~16万m3/(a·km2)。当前,除局部井灌区与城镇工业、生活用水开采区外,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属于弱开采区,在部分城镇周围,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的下降漏斗。阜阳、淮北、宿州、界首等地由于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使地下水承压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大范围的地面沉降。阜阳市沉降范围已扩展到近500 km2,地面最大沉降点累积沉降达1.0 m左右;淮北市沉降漏斗范围也达300 km2以上,进而引发地面塌陷,并使漏斗中心地区农田浅井干涸,漏斗范围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淮北地区地表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河流水质普遍较差。境内工业废水排放量约65.33万t/d,加上江苏徐州和河南省大量工业废水入境,河道水质逐年恶化,主要河流水质等级常年在Ⅳ-V类以上,其中颍河、涡河、奎河水质甚至超V类。奎河接纳上游徐州排污水量约9.0万t/d,污径比为本区之最,高达22.7%。各监测河段的污染物质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氟化物含量较高,最大监测值达4.5 mg/L。
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地下水污染也重,奎河、濉河酚污染严重,其沿河两岸地下水的酚含量也较高,超过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例如奎河、濉河污染的扩散范围一般垂直渗透深度为15~20 m,最深达35~40 m,实际已使整个浅层水含水层招致污染。水平渗透宽度,右岸为1.1~2.7 km,左岸为2.5~50 km。由于污染源来自上游,所以地下水质污染从上游到下游有逐渐减轻的趋势。本地区地下水质状况是:总硬度为42.5~778 mg/L,氯离子为2.9~883 mg/L,硫酸盐为0.8~265 mg/L,高锰酸盐指数为0.2~93.3 mg/L,氨氮为0.2~4.00 mg/L,氟化物小于0~2.0 mg/L。有机物有增长趋势,其中氟化物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河道两岸。地下水质除污染河道沿岸地区水质差和砀山、萧县、泗县以东地区矿化度较高外,其余均属低矿化度的淡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