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及成因:江汉平原研究成果

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及成因:江汉平原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漳河流域干旱灾害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降雨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漳河水库建成后,仍然存在灌溉死角的问题。漳河水资源无序开发严重漳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78 mm。漳河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造成漳河下游径流量急剧减少,下游用水日益紧张。漳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漳河流域上游为山地丘陵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事矛盾尖锐漳河自古以来就是两岸地区的重要水源。

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及成因:江汉平原研究成果

1.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的有利条件

漳河水库是在漳河上建坝拦断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漳河而成的水库群,通过3段明槽串联成整体,是湖北省管辖的最大水库,承雨面积2 212平方千米,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水域104平方千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是中国知名的人工水库之一。它灌溉荆州、宜昌、荆门三个地、市共260.50万亩农田,是中国九个200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库灌区之一,也是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漳河水库供应着下游几百万人民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2.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漳河流域洪水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1897—1949年的52年间,漳河中下游堤防曾出现了33次倒堤溃口等突发性事件,平均1.6年一次,给下游当阳枝江、荆州三市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1935年7月3—8日,流域内连降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洪水急涨,东、西支汇合处的两河口站洪峰流量在10 000~12 000 m3/s之间,下游堤防漫溃46处,泛滥的洪水又导致了荆州市境内的荆江大堤相继出现4处溃口,受灾耕地16.7万km2,受灾人口55万人。

漳河洪水灾害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上游为山区性河流,河道狭窄、弯曲,河谷深切、陡峻。每逢暴雨,峰高流急。据水文复核成果,漳河上游河道平均比降为4%,当遭遇50年和100年一遇洪水,入库洪峰流量分别为5 081 m3/s和6 007 m3/s(漳河水库集水面积仅占全流域的30.3%)。如与西支洪水遭遇,则洪峰流量更大更急。

图3.4 漳河风景区示意图

中游一带地势平坦,河道平均比降为0.9%,行洪全赖两岸河堤束水,当遭遇到上冲、下堵的情况,则易发生倒堤溃口等事件。

下游为平原蜿蜒性河道,河道弯曲,而出口处常受长江高水位顶托影响,排泄不畅,致使洪水位壅高而易出现险情。

下游堤防普遍存在着堤身矮小、单薄、漏水严重、填筑质量差等问题,使得堤防工程险工险段较多。

下游水系复杂,河湖交错,一遇暴雨外河水位高于堤内地面,使得堤内积水难以排除,造成内涝。

(2)漳河流域干旱灾害

与漳河仅一山之隔的四湖上区与汉江中游部分流域的广大丘陵地区,缺水非常严重,即使是紧靠漳河下游边的近1 000 km2的漳东地区,在饱受洪水灾害的同时,也常受干旱缺水的威胁。据资料统计,干旱频率为两年一遇。如1961年1至7月中旬,灌区一直未下过透墒雨,塘堰干枯,河道断流。播种面积15.77万hm2,受灾面积12.13万hm2,基本无收面积6.06万hm2,粮食产量减产七成左右。

漳河流域干旱灾害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降雨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集中,但不均衡,年际降雨相差达2.2倍。在地区分布上,南大于北,西大于东,同时既有连续2~3年降雨较多,亦有数年持续干旱缺水的情况出现。

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灌区属于低丘地区,沟冲短浅,下雨后不利于蓄水而兴建大中型蓄水设施,条件也不具备。同时,低丘地区耕作层较浅,地下水位低,土壤保水能力差,使得抗旱能力较低。(www.daowen.com)

工程条件限制。1966年前,灌区主要依靠小型塘堰、蛸坝蓄水灌溉,一旦出现旱情,必然造成不同的灾害。漳河水库建成后,仍然存在灌溉死角的问题。

人为因素。人口增加,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等,都是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3)漳河水资源无序开发严重

漳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78 mm。但是,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每年都有。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20世纪60—70年代,两岸地区人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竞相开发利用漳河水资源。漳河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造成漳河下游径流量急剧减少,下游用水日益紧张。

(4)漳河流域水污染加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及乡镇工业的发展,各类工矿企业和生活用水量大增,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漳河水质恶化。漳河水质除上游来水量较大的年份外,多数年份为Ⅱ~Ⅲ级,有的河段甚至恶化到Ⅳ~V级。

(5)漳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漳河流域上游为山地丘陵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历史上,由于长期的陡地开荒垦种、开矿和战争破坏,地表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据调查,漳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11 000 km2,占漳河流域面积的60%,侵蚀模数在5 000~7 100 t/(km2·a)之间。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道及水库的淤积。

(6)水事矛盾尖锐

漳河自古以来就是两岸地区的重要水源。在很早以前,两岸地区人民就利用漳河水发展了灌溉农业。由于本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两岸地区人民历史上一直存在争水纠纷。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漳河大规模治理没有统一规划,加上漳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控制,两岸地区的水事矛盾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漳河两岸地区人民因争水发生多次聚众械斗,漳河流域成为全国水事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地区之一。

(7)流域环境监管体制与机制缺位

①理论研究滞后

水旱灾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紧密相连,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增大了水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不仅对全面加强水旱灾害的应急管理、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将成为长期困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有: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需求的问题;风险调度的适度计算、分析、把握的问题;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与地位的问题;灾害保险问题;水旱灾害评价指标体系量化、统一问题;水权制度与水市场建设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等问题。

②管理中的问题

无统一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至今没有改变;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减灾总体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考虑的是自身利益、部分利益、短期利益;影响防洪调度决策,调度方案的拟定与实施,发生矛盾的事情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③政府干预失灵

环境保护政策也存在着偏重污染物的浓度控制,忽视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不足。在环境保护手段上,偏重于行政强制以及排污收费(实际上是对超标排污进行收费)等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尽管对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以浓度为基础的超标排污收费既不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影响着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也不利于促进排污者从生产全过程中进行污染物的总量削减,影响了排污者的技术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