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废气监测方案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

工业废气监测方案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工业废气监测方案主要依据以下程序进行。下面结合我国现行技术规范,对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展开介绍。此外,对于监测区域以往的空气监测资料等也应尽量收集,供制订监测方案参考。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工业废气监测方案制定的环境监测技术

制定工业废气监测方案主要依据以下程序进行。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进度安排计划和对监测结果报告的要求等。下面结合我国现行技术规范,对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展开介绍。

一、监测目的

(1)通过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一) 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

通过调查,将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弄清楚,同时还应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注意将由高烟囱排放的较大污染源与由低烟囱排放的小污染源区别开来。因为小污染源的排放高度低,对周围地区地面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影响比高烟囱排放源大。另外,对于交通运输污染较重和有石油化工企业的地区,应区别一次污染物和由于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因为二次污染物是在大气中形成的,其高浓度可能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在布设监测点时应加以考虑。

(二) 气象资料

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迁移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

(三) 地形资料

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有影响,因此,是设置监测网点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工业区建在河谷地区时,出现逆温层的可能性大;位于丘陵地区的城市,市区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梯度会相当大;位于海边的城市会受海、陆风的影响,而位于山区的城市会受山谷风的影响等。为掌握污染物的实际分布状况,监测区域的地形越复杂,要求布设监测点越多。

(四) 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

监测区域内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区划分也是设置监测网点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还可以按照建筑物的密度、有无绿化地带等作进一步分类。

(五) 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

此外,对于监测区域以往的空气监测资料等也应尽量收集,供制订监测方案参考。

三、监测项目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应根据监测空间范围内实际情况和优先监测原则确定监测项目,并同步观测有关气象参数。我国目前要求的空气常规监测项目,见表7-1。

表7-1 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四、监测站(点)的布设

(一) 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

(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并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 m远处。

(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6)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 m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 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 m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

(二) 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在一个监测区域内,采样站(点)设置数目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貌特征、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密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我国对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站设置数目主要依据城市人口多少,见表7-2,并要求对有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点辅之;无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连续采样点为主,辅以单机自动监测,便于解决缺少瞬时值的问题。表中各档测点数中包括一个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的区域背景测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城市地区空气污染趋势监测站数可参考表7-3。(www.daowen.com)

表7-2 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续表

表7-3 WHO推荐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目

(三) 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监测区域内的采样站(点)总数确定后,可采用经验法、统计法、模拟法等进行站(点)布设。

经验法是常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尚未建立监测网或监测数据积累少的地区,需要凭借经验确定采样站(点)的位置。其具体方法有:

1. 功能区布点法

按功能区划分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先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洁区等,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各功能区的采样点数不要求平均,在污染源集中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住区多设采样点。

2. 网格布点法

这种布点法是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见图7-1)。网格大小视污染源强度、人口分布及人力、物力条件等确定。若主导风向明显,下风向设点应多一些,一般约占采样点总数的60%。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常采用这种布点方法。它能较好地反映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如将网格划分的足够小,则将监测结果绘制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对指导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图7-1 网格布点法

3. 同心圆布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在地面上画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若干条放射线,将放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采样点(见图7-2)。不同圆周上的采样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点。例如,同心圆半径分别取4 km、10 km、20 km、40 km,从里向外各圆周上分别设4个、8个、8个、4个采样点。

图7-2 同心圆布点法

4. 扇形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也可更大些,但不能超过90°。采样点设在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见图7-3)。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

图7-3 扇形布点法

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应考虑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不计污染物本底浓度时,点源脚下的污染物浓度为零,随着距离增加,很快出现浓度最大值,然后按指数规律下降。因此,同心圆或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而是靠近最大浓度值的地方密一些,以免漏测最大浓度的位置。至于污染物最大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源高、气象条件和地面状况密切相关。例如,对平坦地面上50 m高的烟囱,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列于表7-4。随着烟囱高度的增加,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随之增大,如在大气稳定时,高度为l00 m的烟囱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约在烟囱高度的100倍处。

表7-4 50 m高烟囱排放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为做到因地制宜,使采样网点布设完善合理,往往采用以一种布点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合布点法。

统计法适用于已积累了多年监测数据的地区。根据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的时间与空间上变化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对现有站(点) 进行调整,删除监测信息重复的站(点)。例如,如果监测网中某些站(点)历年取得的监测数据较近似,可以通过类聚分析法将结果相近的站(点)聚为一类,从中选择少数代表性站(点)。

模拟法是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排放特征、气象资料,以及应用数学模型预测的污染物时空分布状况设计采样站(点)。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二者要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方法灵敏度等因素确定。例如,为监测空气质量的长期变化趋势,连续或间歇自动采样测定为最佳方式;事故性污染等应急监测要求快速测定,采样时间尽量短;对于一级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要求不得少于夏季和冬季两期监测,每期应取得有代表性的7天监测数据,每天采样监测不少于六次(02时、07时、10时、14时、16时、19时)。表7-5列出国家环保局颁布的城镇空气质量采样频率和时间规定;表7-6列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统计有效性规定。

表7-5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表7-6 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和仪器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所用监测方法选择,在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中都规定了相应采样方法,将在下一节介绍。

和水质监测一样,为获得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的监测结果,应采用规范化的监测方法。目前,监测空气污染物应用最多的方法还属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其次是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法等;但是,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一些含量低、难分离、危害大的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地采用仪器联用方法进行测定,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液相色谱—质谱(LC-MS)、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等联用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