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井群流速势函数及地下水位计算

井群流速势函数及地下水位计算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能够找到单井的流速势函数,根据势流叠加原理,就可以找到井群的流速势函数,从而可以解决井群的渗流计算。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求出单井的流速势函数。因此可以把z 2看作无压渐变渗流的流速势函数。例11.4.1 为了降低某建筑物基础施工场地的地下水位,在基坑现场布置了8个普通完全井,呈矩形布置如图11.4.5所示。图11.4.5解:由井群浸润线方程式计算井群中心O点的地下水位z。

井群流速势函数及地下水位计算

为了增大抽水量,或者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在不太大的范围内有几口井同时工作。由于各井间距不大,各井的渗流互有影响致使地下浸润面变得复杂。这些井就称为井群,如图11.4.3所示。

井群所形成的渗流场,可以看成每个单井所形成的渗流场的叠加。如果能够找到单井的流速势函数,根据势流叠加原理,就可以找到井群的流速势函数,从而可以解决井群的渗流计算。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求出单井的流速势函数。

图11.4.3

图11.4.4

设含水层下有一水平不透水层,取x、y轴在水平不透水层上,z轴垂直向上,如图11.4.4所示,则无压渐变渗流的浸润面方程为:

式中 z——浸润面的高度。

根据杜比公式(11.3.1),可得无压渐变渗流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 ux、uy——铅垂线上任一点的渗流流速在x、y方向的分量;

vx,vy——铅垂线上平均渗流流速在x、y方向的分量;

H——铅垂线上任一点的水头,等于浸润面高度z。

式 (11.4.5)也可写为:

下面推导渐变渗流的连续方程。取图11.4.4上所示d x d y为底面、高为z的柱体为控制体。对于恒定流,连续方程式(3.4.3)为:

上式表明单位时间内流出与流入控制体表面的质量差为零。故单位时间x方向通过控制体表面流出与流入的质量差为:

同理,单位时间y方向通过控制体表面流出与流入的质量差为:

由式(3.4.3),得:

这就是无压渐变渗流的连续方程。

将式(11.4.6)代入该式,得:

由该式可知,在水平不透水层上的无压渐变渗流,z2满足拉普拉斯方程。因此可以把z 2看作无压渐变渗流的流速势函数。设zi为某单井单独作用时的某点的水位,z为井群中某点的水位,则各单井的流速势函数z 2i叠加可以得到井群的流速势函数z 2。(www.daowen.com)

由式(11.4.1)可知,单井的浸润线方程为:

则井群的浸润线方程为:

若令各单井出水流量Qi均相同,井群总出水流量为Q0,则Qi=Q0/n,代入上式并展开得:

在井群中也引入影响半径的概念,一般井群的影响半径R远大于井群的尺度,故可近似认为在影响半径处r1≈r2≈…≈rn≈R,该处水位z=H,则

将式(11.4.11)与式(11.4.10)相减,得:

经整理得完全普通井群地下水位的计算公式为:

利用该式可求出井群中任一点的浸润线高度,也可反求出井群的出水流量Q0

例11.4.1 为了降低某建筑物基础施工场地的地下水位,在基坑现场布置了8个普通完全井,呈矩形布置如图11.4.5所示。已知矩形边长为60m和40 m,每口井抽水量为5L/s,井群的影响半径R=500m。含水层深度H=10m,渗透系数K=0.001m/s,试求井群中心点O的地下水位z。

图11.4.5

解:

由井群浸润线方程式(11.4.9)

计算井群中心O点的地下水位z。

已知H=10m,Q0=8×5L/s=40L/s=0.04m3/s

代入上式,得:

井群中心O点的地下水位z为8.01m,比原地下水位降低了将近2m。

注:在该题中,若求某单井井中水位zi,也可利用井群浸润方程式 (11.4.9)计算,但这时要注意该井ri=r0i,即以该井的半径r0i代入ri,其他各ri仍为各井中心至该井中心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