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与发展变化,是时代的需要。道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德育内容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内容。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迅速的今天,对待德育的态度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不断调整特定的德育内容,使其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符合受育者的道德现状。因此,对于一些古板和制度化,进而过度发展成为“礼教”的德育方式,我们要抱有扬弃的态度。对于古代德育中,过度教化而形成德育的“异化”,应该予以批判。
一方面,道德教育要掌握合适的度。过分的道德教育,发展下去就容易成为封建礼教。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教育开始,最先学习的就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孩童最初学习的东西,渗透着强烈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代道德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只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而没有良好的道德,那么这个人也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的德育也是失败的。然而,对德育的重视不能盲目夸大。一旦过度化了道德教育,就容易侵犯个人的根本权利,违背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容易沦为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文化[39]。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就违背了人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侵犯了个体生命的权利。
另一方面,不能过度偏重道德教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儒家思想中,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中心观点都是道德。儒家讲究德治,孔子曾说过,要“以德代刑”,意思是用道德代替刑罚,可见道德教育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但是,在当代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要有道德的约束,更要有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的约束。儒家思想家们提倡“仁”,他们存在一种幻想,就是通过“仁治”“德治”来治理国家,这会导致统治者不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统治,容易使个人的权利凌驾于法律、国家意志之上,造成民众的不满,社会的混乱。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完整意义上的认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能只接受道德教育,还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也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这也是符合人性基本的发展需要的。(www.daowen.com)
因此,着眼于人性的发展,道德教育要掌握一个“度”字。古代道德教育虽然具有正功能,但一旦过度,变成了封建礼教,就容易违背人性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道德教育变成口号,被诉诸于表面,而不能真正为人所接受。这样无疑是舍本求末,造成道德教育的“异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