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肯定道德教育对社会的正功能

肯定道德教育对社会的正功能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醇厚的社会风气,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移风易俗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所以在中国古代,通过道德教育使百姓知礼、明礼、践行礼,就成为重要的内容。

肯定道德教育对社会的正功能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各种道德教育学派争奇斗艳,百家争鸣。很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至今仍然具有价值。因为道德教育,毕竟帮助人们提高自身修养,从而实现了人际关系优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在这些方面,古代不同的道德教育学派,从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等多个角度,都有非常系统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因此,对于古代德育的方法与实践,首先应该对它所发挥的正功能,尤其是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加以肯定。

1.积极正面的德育价值理念

古代德育思想中,有许多积极正面的价值规范,现今看来,仍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比如,儒家对于义和利的关系,坚持“重义轻利”的原则,就非常值得提倡。因为即便在当今社会,社会交往过程中,也要坚持信义,而不能只注重个体的利益。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3]意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孔子反对那些因追求一己私利而做出对他人不义的事情。这种“重义轻利”的原则启示我们,对他人、对社会要坚持信义,要对“利”的坚持进行合理的节制。但是,儒家并不反对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关键是要“见利思义”,追求的利益要正当,不能追求不义之财。朱贻庭先生通过研究王夫之“义之必利”和“利之必害”的义利观,对儒家义利观做了系统的补充。他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回避人性中有“逐利”的一面,但同时可以用“义”作为“取利”的价值指导。因此,儒家所强调的“义利观”,是对现今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各种道德缺失做出了警醒。[34]

2.言之成理的德育理论体系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的德育方法与实践体系,有很多是言之成理的,有些甚至是今天我们仍然在沿用的。例如,“终身学习”“学思并重”“克己内省”等自我修养之法,“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等教育教化之法。诚然,在德育内容方面,古今大相径庭,但是方法还是十分类似的。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融入现代社会的德育内容,使得传统德育方法仍然可以发挥其教化功能。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对于个人发展的评价标准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素质教育,强调的就是让每个人在全面培养中寻找到个人发展的方向。传统德育思想强调个体在学习中思考,注重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道德教育,这些德育方法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中仍然值得借鉴。(www.daowen.com)

3.着眼社会的道德教育目标

古代各家的道德教育流派,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都是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服务的。有些道德教育,具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色彩,在此姑且不对其作价值判断,但归根到底,道德教育最终都着眼于当时的社会,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服务。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历史上,各家各派的伦理思想各异,但对于移风易俗的强调则是一致的。传统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在社会上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醇厚的社会风气,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古人把“广教化、美风俗”看成是“天下之大事”“朝廷之先务”。移风易俗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早就认识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道理,认为君子的善德,能够感化下民,使得民风纯化。汉儒董仲舒提出:“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35]通过德教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老百姓习以成俗,就能做到“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犹如自然而然的一样。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

第二,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中国古人认为,为了实现人伦和谐与社会和谐,首先必须实现社会的有序化,秩序是和谐的必经之路。“礼”体现了社会秩序化的需要。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6]礼将社会成员区分为尊卑、长幼、上下,化解纷争,消除僭越。正如儒家经典《礼记》指出的,礼的功能和目的即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37]。所以在中国古代,通过道德教育使百姓知礼、明礼、践行礼,就成为重要的内容。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五伦”、荀子的“制礼义以分之”,都是为了通过使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应位置和义务,使君臣、上下、尊卑、贵贱各有相应的规范要求,各有其礼,“巩固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差序格局,从而使社会成员接受现存的尊卑事实,各处其位,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尽其伦,服从统治者的要求。”[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