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实践方法

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实践方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在道德教育评估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更是将个体行为的动机也纳入了考察范围。[31]墨子的“三表”,是对当时的君王提出的,其中的原则、方法,却对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所谓“微验”,就是主张通过考察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后果,来验证主体的认识是否正确。

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的中国传统实践方法

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最终需要落实到对人的道德评估上。纵观古代对道德教育的评估方法,不难发现,评估标准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从考察个人的自身修养,到考察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古代道德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最终落实到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上。这一思路对当代社会具有启发意义。个人修养的提高固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大多数古代思想家们都将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落实在了社会的发展上。可见,个人道德教育最终要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服务。评估道德教育是否有效,最终要看它是否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助力。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在道德教育评估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言行合一”的个人道德标准

对道德教育效果最直接的评估,就是对受教育者本人的直接考察。个人的道德养成,也是社会整体道德风尚的基础。诸子百家几乎都关注个体的“言”“行”两方面的内容,注重“言行合一”。孔子曰:“听其言观其行。”[25]并尤其注重行动要符合经常称道的道德标准。如《论语·宪问》里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26]《论语·里仁》亦有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7]荀子也同样注重言行一致。《荀子·儒效》里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28]同时,荀子还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方法,来考察个人的言行。荀子说:“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错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拙邪哉!故伯乐不可欺以马,而君子不可欺以人。此明王之道也。”[29]

对个体言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当属道家的“九观”。《庄子·列御寇篇》有云:“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30]通过在九种复杂情境下对个人的考察,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对当今社会的德育效果评估,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此外,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更是将个体行为的动机也纳入了考察范围。

在个人言行的考察方面,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评估体系,包括个人的主观认知、行为实践、行为动机等,对现代社会具有启发意义。(www.daowen.com)

2.人与社会统一的整体考察原则

进一步,古人还考察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这是将道德教育的目标从个人修养的提高,扩展到了社会整体层面。墨子提出的“三表”,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主张将历史维度、经验实践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纳入到评估内容当中,不仅在个人修养上提出了要求,更将眼光落实到社会整体利益上。《墨子·非命上》有云:“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31]墨子的“三表”,是对当时的君王提出的,其中的原则、方法,却对当今社会具有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为百姓谋实实在在的福利。

与墨子不谋而合,荀子也提出了“微验”的概念。所谓“微验”,就是主张通过考察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后果,来验证主体的认识是否正确。“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32]

个人的道德培养,最终要为社会进步服务,要为全体人民的幸福服务。个人的道德提高,最终同社会整体道德风尚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了古代道德教育的外部功能,也是古代道德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