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教育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家庭等各方的职责。将这广义的“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并高度重视乐教在教化中的作用,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24]将道德教育生活化,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成泛道德教育格局,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倘若道德教育仅是口号,人人明白,却无人付诸于实践,那反而偏离了其本来目的。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深入各个层面,渗透各行各业,融入日常生活。在家庭里,通过修缮家祠、继承家训,教导子女和晚辈做人的道理。社区中通过各种自组织,建立乡规、族规,约束地方子民为善去恶;行业内形成各种行业规范,对自己行业内部的人进行引导。在学校,作为官方的正规的教育渠道,实施分类教学、系统教学。在社会上,各种非正式渠道,也弥漫着典故故事、旌表制度、乐教等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因此,道德教育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道德教育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家庭等各方的职责。

那么,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是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呢?

首先是乐教。在中国上古,音乐舞蹈诗歌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上古的乐,不止指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诗歌。将这广义的“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并高度重视乐教在教化中的作用,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所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19]

其次,古人也通过“神道设教”,对民众施行道德教化。墨子就曾提出“尊天”“事鬼”的概念。他把“天”描绘成有意志的最高人格神,认为“天欲义而恶不义”,[20]“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21]他告诉统治者,要得到天赏,就应当行“义政”而不行“力政”。同时,他认为,鬼神也能赏善罚恶:“今若使天下人偕若信鬼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22]据此,墨子概括说:“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鬼神之有也,将不可不尊明也,圣王之道也。”[23](www.daowen.com)

此外,各种民间故事、善书读物,各种民间小说和寓言故事等等,都成为古代道德教育的手段,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养成。如古代“王祥卧冰”“扇枕温衾”等故事映射着谆谆孝道;“车胤囊萤”“凿壁借光”等故事闪烁着勤学苦读的光辉;“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等故事又彰显了友善大度的待人之道。

当今社会,如何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地已经开始兴起了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比较典型的是各地读经、儒家讲坛等社会实践活动。早些年,儒家讲坛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石大建在地方读经活动的个案调查中发现,读经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如孔融“三岁让梨”等。同时,向儿童灌输孝道文化,如要求读经儿童每天在家里至少做一件家务——包括“为父母开门”“收衣服”“摆碗筷”“洗衣服”“自己叠被子”“帮妈妈洗菜”,等等。[24]

将道德教育生活化,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成泛道德教育格局,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