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庆仪式及其道德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庆仪式及其道德内涵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又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其实,重阳节的真正内涵,就是象征孝思不匮和慎终追远。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因此,泼水节实则是体现了见义勇为的道德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庆仪式及其道德内涵

世界各民族都因其历史背景或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特殊的岁时节俗,这种共通的精神生活,充分表现出人类追求生活和谐的理想。在众多的节日里,宗教虔敬和伦理观念是最重要的内容。在欢歌笑语的游戏当中,在各式各样的形式当中,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渴求以及对中华几千年美德的追求都展露无遗。这里仅举三例。

1.重阳节

重阳节名大概起于三国时期。魏文帝在给太傅的书信上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相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就是在今天,这个节日到来时,人们还是“插茱萸,赏菊花,喝桂酒”。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所以又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其实,重阳节的真正内涵,就是象征孝思不匮和慎终追远。

2.端午节(www.daowen.com)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传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其实这只是端午节来历的一种。唐代以来,人们把每一个月的初五,都称端午。直到唐玄宗“端午临仲夏”一诗出现,历经宋、元以后,端午才成为五月五日的专称,直到现在。古时候端午节的主要礼俗是“蓄兰沐浴”,所以又称“浴兰令节”。根据早期的文献看来,端午节最初完全是一个唤起全民驱除疫病,促进民族健康的节日。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这些纪念活动的背后,体现的是强身健体、清洁卫生伦理道德内涵。

3.泼水节

现在泼水节被认为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它的起源据说是为纪念李良这个人而设立的。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因此,泼水节实则是体现了见义勇为的道德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