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以来,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公德规范。而以弘扬这些美德为目的的故事,可谓多如牛毛,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多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对古代美德故事的弘扬,彰显了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为社会树立了公德典范。作为社会内聚力的文化形式,美德故事发挥了重要的载体功能。通过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美德故事的道德叙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1.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正确处理人己利益关系的道德要求,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在立己处世时要“有所不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得不义之财;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舍利求义。“林积拾珠不昧”就是表达这样主题的故事:林积有一次住旅店,刚躺下,感觉床下有东西卡到他的后背,他揭开被子一看,有一个布囊,里面有珍珠数百颗。第二天,他立即将此事告知店主人,并问店主人:“前夕何人宿此?”主人以告:“乃巨商也。”后来商人找到了林积,想分他一半珠宝,他不接受,说:“林积欲之,前日以为己有矣。”[68]
2.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古人十分推崇的道德美德。“朱晖拔剑救女”说了这样的故事:朱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他十三岁的时候,天下大乱,他与亲属从田间进入宛城。在路上遇到一群盗贼,拿刀劫持妇女,要抢夺财物,与他一行的人全都很害怕惶恐,伏在一旁不敢动弹,而朱晖拔剑上前说:“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盗贼见其小,壮其志曰:“童子内刀。”[69]然后扔下东西走了。当一个人有了朱晖这种精神,自然能够无所畏惧,不顾一切地见义勇为了。(www.daowen.com)
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非常重要的范畴。真诚不伪,诚信不欺,兑现诺言,是君子之道。“蔡勉旃归还亡友之财”就是宣扬这种精神的故事:蔡勉旃是个很重信义的人,他有个朋友把很多黄金放在他那里寄存,没有写什么字据,后来这个人死了,蔡勉旃把朋友的儿子叫来,把黄金还给了他,那人很愕然,不接受,说:“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说:“券在心,不在纸,尔翁知我,故不语郎君。”[70]于是把黄金归还了他。
类似于以上的民间故事举不胜举。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实则都作为道德教育的资源,成为人们弘扬中华美德的实际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