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对学徒专业和实践技能的考核,也重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评估。徒弟学技艺和学做人是融合在一起的,他要学习师傅精湛的技艺,更要学习符合时代标准的为人处世之道。满师时,师傅会结合德育标准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明代中叶以后,东西方出现互动,中国社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各地陆续出现,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如纺织、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很受西方欢迎。后来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带给学徒制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如技术交流合作日益重要,民间作坊也更加努力总结技艺经验,加上官府和客商以及同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衍生出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行会组织。
为独占利益,减少竞争,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既受官府和客商制约,又有力量同官府和客商抗衡,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的组织——行会。行会的产生催生了行会学徒制。因为在当时,没有学徒经历的人,便没有经营工商业的资格。彭泽益研究指出,当时期,商事尚无学堂,必须投入商号学习。故各种商号,皆收徒弟。[41]
行会、非常重视学徒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考核。许多行业都要求掌柜和学徒要修身正己,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对于学徒道德品质的考察。学徒的入徒、学习、生活和出徒等,都由行会共同制订行规来加以严格管理。此外,行会对学徒的学习期限也有着相应严格的规定,并且不同行业有不同要求。全汉升研究指出,清朝行会规定,泥作同规,“学徒三年为满。”竹工行规,“收留徒弟,以三年为满。”[42]学徒满期时,掌柜故意把钱丢在某个地方,然后悄悄观察学徒的行为。看其是否具有自觉意识和诚信的良好美德,经过种种能力与道德考验之后,才能最终确认学徒是否过关,使学徒上升到高一级层次,从而真正结束学徒生涯。否则,学徒就永远是个小伙计角色,甚至被辞退出号。[43](www.daowen.com)
晋商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商帮,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徒制度,主要表现在严格的入门考察程序、收徒后的严格培养以及复杂的出班考核。刘晓通过研究发现,在晋商的行会中,任何人想进入商号学习,都要一位有名望、有信誉的人保举,是为学徒的保举制。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也对学徒进行严格的培养,如规范学徒的日常生活礼仪。种种能力与道德考验之后,才能最终确认学徒是否通过。[44]
在古代行规制约的背景下,学徒学成除了必须掌握必要的行业技能之外,严守行业道德规范,更是入行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