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教育,是指教育者应尽早帮助受教育者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要求,使他们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童蒙教育作为一种针对特定群体的教育形式,不同于上述三种教育方法。在封建社会时期,能将儿童这一年龄群体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故而在此做一些阐述。
比较系统地提出童蒙教育思想的,是宋朝宋明理学的几个流派,主要包括二程以及朱熹等。
宋代程颢、程颐两人非常重视童蒙教育,谓之“养正于蒙”。此语出自《程传》中说:“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77]“养正于蒙”就是加强对尚不明事理的幼童的教化,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二程认为:“古人自幼学,耳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习秽恶,日日消砾,更有甚天理?”[78]这里,二程将古人养成良好习惯带来的“易以成就”,与今人坏习惯的积累而导致失“天理”相对比,意在突出习惯养成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在童蒙阶段,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少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往往思想不稳定,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正确的评判能力;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强,又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既可能在外界的正面引导和自身的严格要求下,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能在不良环境的污染下,丧失道德而走向堕落。故“教人之术,若童牛之牿,当其未能触时,已先制之,善之大者。”[79]未成年人小时沾染不良的习性,如果及时矫正,还能改变过来;如果听之任之,等长大以后再去矫正就难十倍、百倍。不良的思想品德一旦形成,要把它改变过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已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阻挠,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改造比塑造更艰难”的道理。为了加强正面引导,二程为学生列出先贤名单,并描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气象脸谱,要求学生以先贤为榜样,细细品味圣人气象,慢慢变化自我气质。(www.daowen.com)
二程童蒙教育的思想,完全为朱熹所继承。朱熹在《题小学》中强调要“讲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儿童的“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从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一个人的修养不是先天的,也不能在某个时刻突然形成,这得依赖于从小的耳濡目染,一步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早期教养形成的习惯随年龄长大会养成较稳定的道德品质。
童蒙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英国的思想家洛克曾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发出警告:“一般人教养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对于这一点没有及时加以充分的注意: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没有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80]从小让人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