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和“思”是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染有所不同,才有了较大的差别。所以他主张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曾向学生讲授自己修订的《六经》,他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18]在孔子看来,人们通过对《六经》的学习,可以形成“温柔敦厚”等一系列道德品质。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9]在这段话里,孔子明确指出,如果不广泛地学习道德知识,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会养成“愚”“荡”“贼”“绞”“乱”“狂”等不良品质。
孔子强调学,同时也强调学中的思考。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0]意思是说,要运用思考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孔子认为学和思不能偏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1]只有学思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的人。(www.daowen.com)
孟子也把学习看作是明白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他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2]同时,他也对“思”作了许多论述。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所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
荀子也强调学思并重。“学”与“思”,都是修身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于“学”,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该篇首句就说“学不可已矣”,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并深有体会地说:“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比思更能使人得到提高,所以他明确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要求人们专心于学,永不停息。荀子虽然高度重视“学”,但他并不贬低“思”。他曾说:“辟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又说:“思索以通之”,“闲居静思则通”。荀子曾提出“以心知道”的命题,说:“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23]“以心知道”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思”的过程。这都说明,在修身方面,荀子是坚持“学”“思”并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