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家传统:德政礼治-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儒家传统:德政礼治-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立之初,孔子以“德政”“礼治”为儒家的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以安人”为基本目的,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孟子在继承孔子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以“性善论”和“民本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它通过吸取佛道的修养法则,进一步深化了儒家“格物”“穷理”“主敬”“立诚”等修身方法原则,使儒家道德修养论达到了很高境界。

儒家传统:德政礼治-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儒家学派以孔孟学说作为根基,经由几千年发展至今。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比较完善的理论流派。儒家的德育理论,以“导人心”为主,从自我修养、环境感化、教育教化等多个方面对道德教育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对之后的汉代德育,宋明理学等德育流派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古代德育流派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渊源。

创立之初,孔子以“德政”“礼治”为儒家的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以安人”为基本目的,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孔子把“仁”看得高于生命。他曾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同时,孔子十分崇尚“道”的价值。他明确提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并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等主张。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的“道”,就是“忠恕之道”。直到今日,孔子的许多主张仍然具有价值,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甚至得到国外的认同,在1993年于芝加哥发表的《全球伦理宣言》中被列为两条伦理金律之一。

孟子在继承孔子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以“性善论”和“民本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他曾说,“辅世长民莫如德”“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劝导统治阶级“施仁政于民”,并大力提倡对百姓“教以人伦”,并建立了“五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秩序。孟子十分注重人格塑造。他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人格形象,主张“舍生取义”,鼓励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精神。同时,他也十分注重自我修养的培养,强调“反省内求”“求其放心”,以保持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的善良本性。(www.daowen.com)

荀子是除孔子、孟子之外,另一位著名的儒学家。他大胆地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隆礼重法”为特征的道德教育学说。他的理论中,突出了“礼”“法”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提出,只有“隆礼”,才能建立起“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秩序。同时,他也指出:“法者,治之端也。”通过法制,可以让人们“进退有律”。正所谓:“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8]

先秦儒家之后,宋明理学把儒、释、道三教的学术成果融为一体,使其由互黜走向互补。它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其核心内容,以佛、道的修养原则和思辨逻辑为其思想方法,成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围绕“理气”“心物”“道器”“体用”等范畴所展开的具有相当深度的理论探讨,对推进中国哲学向更高境界攀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它通过吸取佛道的修养法则,进一步深化了儒家“格物”“穷理”“主敬”“立诚”等修身方法原则,使儒家道德修养论达到了很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